糧食儲備安全升級 加大違法處罰 夯實國內糧食儲備安全底線
自1955年至今,我國糧食儲備制度已走過65年。當下,在國內口糧安全保障無虞的宏觀鏡像下,糧食儲備設施、管理機制等積弊帶來的隱患仍時有爆破。12月3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明確追責并重罰政府儲備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存在問題不及時糾正的責任主體,分離政策性職能及經營性職能等在內的70條政策措施,夯實國內糧食儲備的安全底線。
質量問題可罰200萬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在口糧儲備量安全“過線”的前提下,保障質量安全也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根據此次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發現政府儲備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存在問題不及時糾正或者采取措施造成損失擴大的,將從重處罰。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內曾多次發生居民“囤糧”風波,“糧食安全”相關議題引發熱議。7月11日,一條短視頻曝光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肇東直屬庫租賃的收儲庫點拍賣銷售的一次性儲備玉米存在質量問題。據了解,該視頻中被拍賣玉米摻雜雜物且有發霉跡象。隨后,該公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對視頻中反映的問題,中儲糧集團公司高度重視,將于次日派出調查組趕赴當地開展調查。
最終調查說明指出,核查中確實發現糧堆底部個別點存在篩下物,系入倉過程中沒有及時進行清理,不影響整倉玉米質量狀況評估。但對于調查中意外發現公司人員額外收取裝車費等問題,將依法進行進一步調查。
此次《征求意見稿》也提出將就儲備糧食質量問題帶來的嚴重后果追究責任。其中明確,對政府儲備數量、質量、儲存安全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政管理部門給予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提出處分建議,由有關部門單位按權限給予降級、撤職、開除處分。
“糧食安全涉及到國家安全,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的發布,意味著國家制度設計對糧食的重視程度正在加強。”南京農業大學規劃院上海分院院長孫文華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也表示,糧食質量安全穩定也一定程度反映出當前部分傳統糧倉因修建時間較長,年久失修,為糧食的日常儲備工作帶來了隱患,因此糧倉的維護也需要引起關注。
儲備、經營各歸其位
“長期以來,糧食部門政企不分、壟斷經營,導致在政策性糧食收購中監管責任不明,監管過程流于形式,在市場糧食收購中又管理過多,阻礙了糧食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河南工業大學李耀躍撰文指出。
據了解,中儲糧糧庫收儲的糧食根據不同用途大致可分為儲備糧、托市糧和貿易糧,但由于糧食儲備行業體制機制問題,企業腐敗頻生。自2010年至今,中儲糧許昌直屬庫及其襄城分庫、安陽直屬庫滑縣分庫、河南周口直屬糧庫已相繼曝光數起腐敗案件。
面對前述積弊,《征求意見稿》明確,政府儲備承儲企業應當按照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開的原則,完善儲備運營管理制度。
“糧食企業組織結構調整中存在一些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國有糧食企業既是獨立經濟實體,又承擔著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任務。例如,中儲糧公司既是非盈利機構,又是國資委下屬企業,這便需要其在糧食收儲外加快擴展糧食加工與貿易業務的步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其政策性和經營性之間的界限。
“將儲備、運營分開管理是好事。”王鵬指出,儲備、運營分離后,儲備端更多側重政策性,意味著不計成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其經營性業務板塊要走市場化機制,不能再僅依賴國家補貼和政策紅利,而是通過更多市場化的業務路徑提高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防止人浮于事的情況再發生。
企業需加強風險管理
“不論是從體制機制方面還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未來糧食儲備制度的改革仍任重道遠。”王鵬說,我國部分傳統糧庫在硬件設施方面,需要更多針對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的轉型投資。
這也與該《征求意見稿》不謀而合。《征求意見稿》要求,國家建立健全政府儲備承儲企業統一的信息網絡,建立全國糧食儲備布局地理信息和儲備庫存動態監管應用系統,對儲備實行動態遠程監管、糧情在線監控。
在此基礎上,國家要加強對糧食儲備企業的信用監管,將有關糧食儲備企業的信用記錄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中國網站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照法律法規對嚴重違法失信糧食儲備企業實施失信懲戒。
不過,硬件設施升級運轉需要體制機制改革筑底。王鵬認為,糧庫尤其是部分中西部地區的傳統糧庫需要改革,需要思考如何完善激勵機制,如裁撤冗員等;同時,思考如何通過好的管理、激勵政策吸納人才,進而良性推動企業的發展和轉型。
此外,黑龍江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王萍也撰文指出,國有糧食儲備企業性質較特殊,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須增強風險管理意識,確保企業運營發展穩定。對此,企業的領導必須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加強對市場內外部環境的分析,了解市場糧食價格與供應情況變化,方便企業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其次,企業須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對風險因素收集、風險評估與分析、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規避等風險管理措施進行全面分析評估。(陶鳳 劉瀚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