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小樣經濟”火爆背后:“非賣品”被售賣,行業監管收緊

2022-03-23 15:59:42來源:新華日報  

當前,化妝品小樣逐漸成為美妝行業的“網紅”。HARMAY話梅、HAYDON黑洞、THE COLORIST調色師等零售店紛紛入局線下小樣銷售。在線上,“天貓U先”等銷售渠道接連涌現,化妝品小樣正在撐起美妝大市場。然而,小樣假貨多、定價不規范、出現糾紛維權難等問題也飽受詬病,規范小樣市場,責任不小。

隨著新渠道的出現和消費者需求的轉變,為實現消費價值的最大化,美妝小樣不再僅僅作為贈品存在,開始獨立出道。相比化妝品正裝而言,小樣的規格更小、價格更低、便攜度更高,受到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事實上,“小樣經濟”火爆的背后,仍然存在灰色地帶。小樣一般都帶有“非賣品”的明顯標識,許多大牌化妝品的小樣通常是以贈送、套裝附帶等方式送到消費者手中,基本不會單獨售賣。如果品牌子公司或指定經銷商被發現銷售小樣,會受到嚴厲懲罰。市面上貨源模糊的小樣真偽難辨,曾遭官方現身打假:蘭蔻中國聲明沒有出過任何質地1.6克的196色號口紅小樣,紀梵希官方辟謠從未生產過6克散粉小樣。電商平臺上售賣小樣的店鋪,雖然打著“正品搬運工”的旗號,真正的貨源卻交代得語焉不詳。更糟糕的是,如果小樣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維權也因取證難等問題無法及時解決。

“非賣品”被售賣,是對品牌廠家的侵權,伴隨而來的假貨、過期產品等問題,不僅會損害消費者利益,也會導致品牌形象受損。待規范的化妝品小樣售賣市場對監管提出了新要求。2021年1月,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第三十五條規定:化妝品的最小銷售單元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符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國家標準,內容真實、完整、準確。近期,海南省藥監局稽查處牽頭開展專項行動,對進口化妝品小樣存在無中文標簽、未經注冊或備案、假冒等問題進行集中查處。上海話梅樂享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日前收到了一張超過70萬元的罰單,原因是其在售的化妝品小樣標簽不符合規定。這都表明,化妝品小樣生意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對該品類銷售的監管正在逐步收緊。只有通過引導和監管,保證化妝品小樣貨源正規、銷售規范,行業才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