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天天視點!真·無人駕駛汽車,終于上路了

2022-08-09 21:46:04來源:丁道師微信號  

資深互聯(lián)網觀察家,長期致力于中國互聯(lián)網產業(yè)和企業(yè)研究。

2022年8月9日,據《央視新聞·朝聞天下》報道,從昨天(8日)開始,在武漢市經開區(qū)和重慶市永川區(qū)的特定區(qū)域內,可以打到全無人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意味著,幾個月前我們展望的“幾年后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上路”,提前被百度實現了。

真·無人駕駛汽車上路,這是人類出行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央視報道也認為兩地在全國率先向自動駕駛商業(yè)化的終極業(yè)態(tài)進行探索,將為我國無人駕駛政策創(chuàng)新、技術進步和廣泛應用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透過央視的報道畫面,以及我和百度第一時間溝通所獲取到的信息,這次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有三大突破。

1、社會道路,不是在封閉測試路段。

2、車內完全無人,主駕駛、副駕駛空無一人。

3、非擺拍,普通消費者可以預約體驗。

在武漢、重慶開啟全無人自動駕駛商業(yè)運營之際,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談了我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在我看來,從主駕駛安全員到副駕駛安全員,再到車內完全無人,是中國乃至全球無人駕駛產業(yè)發(fā)展史的巨大突破。目前,國內真正能在社會化道路上實現無人駕駛的只有兩家,一家是百度,另外一家是小馬智行,而小馬智行源出百度。

百度攀上了無人駕駛產業(yè)的最高峰,多項核心指標超過谷歌Waymo,代表中國成為全球無人駕駛的領導者。備注:此次武漢、重慶開啟全無人自動駕駛商業(yè)運營,百度是唯一的獲批者。

真·無人駕駛汽車終于上路,看似突然,其實是一系列利好要素的疊加。大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利好要素。

政策利好

目前,全球無人駕駛領域有兩座高峰,一座在美國,一座在中國。無論中國還是美國,自動駕駛發(fā)展到今天這一步,先決條件是政策支持、引導。

先來說美國。2016年9月20日,美國發(fā)布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指導政策;2017年10月1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公布了一項新規(guī)定:將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在該州東部的公路進行試驗;2018年10月,美國交通部于發(fā)布了《準備迎接未來交通:自動駕駛汽車3.0》,大力支持自動駕駛;今年3月10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發(fā)布了一份長達155頁的“最終規(guī)則”,文件顯示在符合其他安全法規(guī)的前提下,無人駕駛公司未來可以制造并部署不具備方向盤的無人駕駛汽車。

中國的各類政策支持,相比美國只多不少。2018年初,北京市發(fā)放了自動駕駛測試試驗用臨時號牌,自動駕駛汽車就可在亦莊周邊的開放道路上進行公開路測; 2020年2月,國家發(fā)改委、工信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的《智能汽車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加速發(fā)展高級別自動駕駛;2020年10月10日,在亦莊政策支持下,百度的自動駕駛服務在北京全面開放,用戶無需預約,直接下單免費試乘Robotaxi服務。我當時說,百度自動駕駛的全面開放,是標志性的大事件,是自動駕駛產業(yè)足以載入史冊的里程碑事件;2022年8月,自然資源部印發(fā)《關于做好智能網聯(lián)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六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lián)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

以上,只是兩國支持自動駕駛產業(yè)發(fā)展政策的冰山一角。過往多年,兩國從國家層面到各地交通部門,破除各類阻力、提供試驗土壤、優(yōu)化基礎設施,為無人駕駛的發(fā)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總體來說,美國有先發(fā)優(yōu)勢,但我國正在實現快道超車。以近期的動態(tài)來看,往往政策剛剛下發(fā),社會實踐就已展開,幾乎無縫銜接。這一次,迎接政策利好,重慶開放的全無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營區(qū)域面積為30平方公里,運營車輛有5臺,覆蓋商業(yè)中心、學校、住宅區(qū)等。武漢經開區(qū)開放的運營區(qū)域面積為13平方公里,運營車輛5臺,覆蓋地鐵站和居民社區(qū)。

技術利好

政策利好是基礎,但要利用好政策,不至于讓政策成為一紙空文,離不開綜合國力和相應的配套技術體系支持。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看起來簡單,背后涉及到的工業(yè)種類多如牛毛,涉及到的技術科目也遠非常人能夠理解。我不懂技術,無法展開來分析,但至少涉及到計算機、人工智能、通信、導航定位、模式識別、機器視覺、智能控制等多門前沿學科,還包括環(huán)境感知、導航定位、路徑規(guī)劃、決策控制等技術應用。

僅僅雷達技術,就可能難倒99%企業(yè)。大概在2017年時,一臺百度的自動駕駛汽車造價超過百萬。在這其中,車子沒多少錢,大概二三十萬,真正貴的是車頂的那個威力登激光雷達,單價高達50萬人民幣(沒辦法,當時我們搞定不了自主可控的高精度民用車載雷達,只能被美國卡脖子),車載大腦系統(tǒng)也得大概20萬,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雷達、傳感器,造價自然不菲。

此后多年,我們勵精圖治,突破了一項項核心技術。隨著技術升級、汽車產量提升、國產雷達等部件應用,自動駕駛汽車綜合造價直線下降。2022年4月,我來百度Apollo Park參觀,工作人員告訴我第五代百度Apollo車型(2021年發(fā)布),采用了國產雷達,多項核心技術均已實現國產,最終將這臺車的綜合成本控制在48萬元左右。

2022年7月21日,百度重磅發(fā)布了第六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RT6。基于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Apollo RT6不但具備城市復雜道路的無人駕駛能力,而且成本僅為25萬元。

100萬、50萬、25萬……按照這個趨勢,3--5年后,購買一輛大眾朗逸或者哈弗H6的錢,就可以生產一臺自動駕駛汽車。

過去100年,縱觀汽車、電腦、手機、彩電、冰箱、洗衣機等消費品的加速普及,都離不開成本降低。而技術突破是成本降低的不二法門,隨著無人駕駛成本繼續(xù)降低,可以預計,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將很快會在更多城市和場景落地,助力我國在無人駕駛領域取得全球領先。

市場利好

相比美國,我們的市場對自動駕駛技術發(fā)展,持更為友好的態(tài)度。

2020年,我作為第一批社會用戶,體驗百度蘿卜快跑,很多朋友問候我“你不要命了嗎?”2022年,我第N次體驗百度和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擔憂很少出現,甚至當初擔心自動駕駛不安全的朋友,也來亦莊體驗自動駕駛汽車。

反觀美國,民間反對自動駕駛的聲浪一波接一波,甚至特朗普也堅定站在反對陣營。特朗普曾經發(fā)表過類似“我永遠不會進入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我不相信有些電腦可以讓我四處奔走”、自動駕駛汽車“永遠不會奏效”等言論。

在中國亦莊,僅僅兩年時間,像我這樣的普通居民體驗自動駕駛汽車就成為了常態(tài),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科幻小說都不敢這么寫。公開消息顯示,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能力已得到廣泛驗證,測試總里程超過3200萬公里,蘿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實現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量超100萬。

谷歌和百度,分別為中美兩國無人駕駛代表企業(yè)。在技術上谷歌和百度差別不大,但市場層面,百度碾壓谷歌。據百度Apollo 2022年年初發(fā)布的數據,每天的訂單量能達到2300單以上,差不多是谷歌Waymo的4到5倍,說明我們的市場對這種新興技術服務接受度更高。

今年3月,百度智能駕駛事業(yè)群副總裁、首席安全運營官魏東介紹,蘿卜快跑品牌發(fā)布后,在亦莊載人測試示范運營的半年時間內,車輛數量、站點密度、訂單密度增長超過50%,單車日均訂單峰值達28單(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大部分滴滴司機平均日單量)。

有一批包容、開放的消費者,我國的自動駕駛商業(yè)化落地得以加速深耕邁進。

PS:本文作者丁道師,現已在蜻蜓FM開通《丁道師雜談》頻道,歡迎大家點擊原文鏈接,收聽音頻版的內容。

丁道師

2005年首次提出“自由媒體人”概念,隨后簡稱為自媒體,影響至今。

2011年,丁道師加盟速途網絡,先后擔任速途專欄主編,速途執(zhí)行總編輯兼速途研究院院長等職。

2014年丁道師作為自媒體代表,牽頭起草《中國自媒體的自律規(guī)范》,并在網信辦座談會上分享,引發(fā)廣泛關注。

現在是企鵝號、一點資訊、百度百家、今日頭條、艾瑞專欄、雪球財經等主流科技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的專欄作家。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丁道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