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西街觀察】ChatGPT:要魔法棒,也要指揮棒 速遞

2023-05-18 07:50:07來源:北京商報網  

比起扎克伯格兩天10小時的車輪戰,和TikTok CEO周受資的“鴻門宴”,OpenAI CEO山姆·阿爾特曼所面對的算得上一場難得和諧的國會聽證會。

當地時間5月16日,風暴中心的阿爾特曼首次接受了美國立法者的質詢,在“AI應該接受監管”的目標上,雙方早已達成了共識,要探討的只剩下了應該對AI進行怎樣的監管。


(資料圖)

是繼續狂飆還是冷靜一下,在ChatGPT爆火半年之后,全球監管機構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在ChatGPT背后,AIGC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走向十字路口。

狂熱不難理解。過去幾年,全球科技圈正經歷一個典型且漫長的瓶頸期,沒有出現如20年前互聯網橫空出世時的驚艷創新,也沒能帶來如10年前移動互聯網時期賦能萬物的時代變革。

ChatGPT的出現打破了某種沉悶,也打開了另一種狂想。沒有人甘心在“AI的iPhone時刻”掉隊,于是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的混戰開始了。

國內大廠也紛紛搶灘大模型,“百團大戰”一觸即發,360創始人周鴻祎斷言,未來三到五年,各行各業都要被GPT重塑一遍。

重塑,未必一切皆如預期。謠言、倫理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混亂卻始終如影隨形。今年3月,一封公開聯名信將潛在的風險攤到了明面上。

信上毫不客氣地說,AI實驗室陷入了一場失控的競賽,沒有人類能夠理解、預測或控制這些數字思維,甚至連AI系統的創造者也不能。

人工智能的顛覆之處在于,其背后深度學習的能力似乎正超越人們的想象。如何正確使用這種能力,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和發展,以及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監管“無人區”,對當下的治理都提出了新課題。

越是狂熱的時候越需要冷靜,越是混亂的時候越需要秩序。這種冷靜既包括資本市場、創業市場上的“擠水分”,也包括監管的加速,如何在收與放之間找到平衡。

今年4月,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監管,國家網信辦發布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應當真實準確,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虛假信息等。

平臺迅速落地,延續著這一思路,抖音隨即發布《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平臺規范暨行業倡議》。緊接著,北京率先發力,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措施,既涵蓋了對創新技術、應用場景的推動,又囊括了包容監管環境的探索。

《狂飆》里“風浪越大魚越貴”,而這個道理的反面則是風浪越大翻船的概率也越大。人工智能就在這條船上,規范追趕發展難度不亞于“給章魚穿鞋”,但若不想錯過這一波長期的產業紅利,就要在頂層設計中,要在鼓勵創新中尋找邊界。

而如何保證新技術繼續賦能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與人類社會進行更好的磨合和融合,才是決定ChatGPT未來命運的關鍵。

北京商報評論員 楊月涵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