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疫情防控經濟發展,信息技術擔當啥角色? 催生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本次抗“疫”的重要武器之一,信息技術如何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釋放經濟新動能?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權威部門回應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疫情防控等相關熱點問題。
防控更精準 停課不停學
25日起,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解除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隨著各地進一步復工復產,人員流動增加,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嚴防境內疫情反彈和境外疫情輸入?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說,工信部組織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推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手機用戶可以通過短信、小程序、二維碼、網頁等方式查詢本人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的信息。
“3月6日開始,在‘通信大數據行程卡’上上線了境外到訪地查詢功能,可以對手機用戶前14天到訪的境外國家或地區信息進行查驗,可及時發現瞞報、漏報、不實申報等問題。”韓夏說。
“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地應用了新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謝少鋒說,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等工作得以精準高效開展。
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提升了新冠肺炎排查效率和診斷準確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在抗“疫”一線以及全國數百家醫院。“下一步,將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社區隨訪檢測、診療決策輔助等場景中的應用。”謝少鋒說。
疫情發生以來,信息通信業在保障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上作出了很多努力。據統計,截至3月24日,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共播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課程1917堂,瀏覽量累計達9.94億次,通過平臺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累計超過1.95億人次。“下一步,工信部將繼續做好全國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相關保障支撐工作。”韓夏說。
催生新模式 提高復工復產率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讓企業復工復產煥發出新活力。
“一些地方深化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維等新模式和新業態,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謝少鋒說。
供應鏈是企業重要的生命線,原材料企業停工,制造業開工就有困難;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有壓力,大企業同樣也會受到影響,環環相扣,企業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一些地方發揮大型平臺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做好生產協同和風險預警,對可能停產斷供的關鍵環節提前組織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為供應鏈安全上“保險”。
信息技術的助力,也催生出新的企業運作方式。謝少鋒介紹,一些地方運用云計算技術,大力推動“企業上云”,視頻會議、協同研發等在線工作方式,讓企業在疫情中仍能高效運轉。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疫情中廣大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運營成本提高、資金壓力加大、發展信心不足……諸多問題擺在中小企業面前。
“2月9日,工信部專門出臺文件指導地方為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提供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說,工信部一方面推動國務院有關部門出臺階段性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等系列政策,一方面啟動“企業微課”,送政策、送管理、送技術,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公益服務。
成果是喜人的,工信部對使用云平臺的中小企業監測顯示:截至3月24日,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71.7%。
秦志輝介紹,工信部還將通過征集優質數字化服務商、總結推薦一批數字化賦能標桿中小企業案例等多項務實舉措,推動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發展。
釋放新動能 激發新潛力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疾病診斷、藥物研發,點開手機即可體驗360度全景購物的云櫥窗,足不出戶享受立體震撼的文藝演出、體育賽事,打造遠程互動和沉浸式教學體驗……一批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5G+AI、VR、AR典型應用釋放了新興消費潛力。
“疫情防控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需求有非常大的增長,眾多行業和領域成為新技術的重要試驗場。”謝少鋒說。
工信部3月24日發布通知,要求從加快網絡部署、深化融合應用、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快5G網絡建設發展,最大程度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截至去年底,我國已建設13萬個5G基站,今年還將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韓夏介紹,通知要求要推廣5G+VR、AR等應用,培育新消費模式,加快用戶向5G遷移,加快在醫療、健康等領域應用。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連日來人們熱議的話題,而包括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基礎軟件在內的數字基礎建設在發展新基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謝少鋒說,加快數字基礎建設短期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長期能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工信部將圍繞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新華社記者侯雪靜、孫少龍、溫競華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