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 確保智慧安監落地企業

2020-09-28 15:18:18來源:光明網  

“互聯網+監管、VR虛擬三維實時建模圖傳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在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的大屏幕前,隨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廣東省“智慧大應急”綜合應用平臺呈現在記者眼前,也拉開了2020年廣東省“安全生產南粵行”活動的序幕。

眾所周知,廣東省人口密度高、制造業發達、又擁有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及貿易區,這些環境加上臺風災害頻繁、危險化學品生產運輸大省等情況,對于廣東的應急管理工作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對此,廣東省應急管理廳通過深化應急管理改革,有效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辦法……

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應急管理現代化,這是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的制勝一招。自2018年組建后,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以“最全面、最先進、最權威、最系統”為目標,充分發揮廣東“數字政府”優勢,著手建設了“智慧大應急”應急指揮平臺。

為了便于聯動工作,平臺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安、水利、交通等20個部門52個方面的應急管理信息資源,形成了監測預警一張圖、指揮協同一體化,應急聯動一鍵通的模式。此外,還開發應用了自然災害決策輔助系統、危化品在線監測系統、非煤礦山尾礦庫“天眼地眼”安全風險預警預測系統等監測平臺,實現對重點災害的監測預警。

今年6月,當廣東省遭遇15年來最強一次“龍舟水”、6地區降水突破歷史極值時,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正是憑借信息化優勢,開展了雨情、水情、災情變化監測,并完成了精準調度。以清遠市源潭鎮的村莊為例,平臺在監測到泥石流災害征兆后對當地進行了及時預警并有效調度相關部門參與救助,在災前4個小時完成了村民的轉移工作。最終,廣東全省在此次強降水期間轉移安置5.81萬人,有效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當前,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依靠科技信息化,從融合指揮、應急通信、全域感知、數字智能、短臨預警五個方面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能力有了顯著提升。未來還要根據《廣東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規劃(2019-2022年)》繼續進行完善。

推進“一線三排”機制,確保智慧安監落地企業

“你的職責是什么?你單位存在的隱患有哪些、如何采取措施消除風險隱患?”這是花都區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常常提醒企業及其員工反思的“安全三問”,像這樣的三問、五必須、七不準,由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根據各行業安全操作標準分門別類進行了總結,既是作為監察標準,也方便了各企業對員工進行安全知識傳播,更是推進了“一線三排”機制的落實。

在此次“安全生產南粵行”的首站、廣州市花都區,記者進入廣州風神汽車有限公司的車間,實地探訪企業為落實“一線三排”開展的四級診斷機制。看到在車間的每個點位上,都有標識牌對崗位風險等級、安全健康等信息進行明確標注。企業還通過高科技,利用點位監測完成了對每個崗位的實時掌控,并可與花都區應急管理局的系統進行銜接,以便于應急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及支援。

而在此行的佛山站,記者從佛山供電局了解了接入城市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的智能配網可視化系統、輸電智能駕駛艙等一系列高科技風險排查管控手段及其取得的積極成效。工作人員還現場展示了一頂擁有紅外鏡頭的安全帽,員工在作業中通過熱感可以及時監測到是否危險,后臺也可以通過這個鏡頭觀測一線人員的情況。據了解,這是企業響應佛山智慧安全城市建設,倡導職工發揚“安全工匠”精神,由員工自主研發完成。到目前為止,為改進崗位安全進行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技術專利的已有300人次。

“ 1+1+N”聯創,強化科技支撐

在佛山市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記者觀摩了“智慧安全佛山”項目運行情況。據佛山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魏鈺介紹,雖然一期項目尚未正式建成,但是秉著邊建設邊應用,目前已經實現全域要素風險評估、全域物聯網風險感知、全時監測風險預警的功能,并建成了森林防火、汛旱風三防工作等應急指揮系統,及橋梁、電梯、燃氣、軌道交通等多個城市安全管理板塊。此項目也是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下大力氣打造的項目,落地了一大批研究院最新的科研成果。

廣東省應急管理平臺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深圳)常務副所長王飛在采訪中表示,智慧安全佛山項目要在監測廣度上繼續擴大,并增進新的安全專項,未來還將推進數據之間的耦合分析,考慮到多種災害同時偶發的場景等。

據了解,這種與高校聯創的方式并非特例,2019年6月,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本著需求引領、技術引領、創新引領及信息化導向,開始與高科技企業、知名高校開展積極合作,以借助高校與企業的科研成果,加快推進應急管理設施建設。

截至目前,廣東省給出了2020年前8個月全省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7.7%、23.4%的數據。2019年廣東全省歷史性地實現了全年沒有發生重特大事故,到目前為止已連續31個月未發生重大以上事故。廣東省應急管理工作,正在科技的支撐、改革的動力下持續發力。(光明網記者 張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