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網絡治理內容增加 向網絡侵權行為亮劍

2021-03-09 10:01:16來源: 科技日報   

懲治網絡流量造假行為,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手機應用流量劫持案;開放司法區塊鏈平臺,支持網絡著作權人上傳作品、保存證據,預防和懲治網絡抄襲……3月8日下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的最高法工作報告里,不少案例與網絡有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當天在最高檢工作報告中同樣提到,去年起訴網絡犯罪14.2萬人,在刑事案件總量下降背景下,同比上升47.9%。

今年的“兩高”(最高法工作報告、最高檢工作報告)報告有哪些看點?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人士。

網絡治理內容增加

最高法工作報告專門提到了網絡犯罪。

“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黑客、網絡謠言等犯罪案件3.3萬件。依法審理陳文雄特大跨境電信詐騙、王艾買賣他人社交平臺賬號等案件,嚴懲侵犯公民財產和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周強在報告中強調,決不讓網絡空間成為法外之地。

今年的最高檢工作報告,同樣用了比較長的篇幅專門講參與網絡治理的問題。

最高檢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副主任馬騏解釋說,現在是網絡社會,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牙牙學語的孩童,大家都在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網絡安全風險日益突出,傳統犯罪加速向網上蔓延。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以年均近40%的速度攀升,2020年達到了47.9%。特別是戰疫期間檢察機關辦理的詐騙犯罪案件中,有1/3是利用網絡實施的。

最高檢去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專門組建懲治網絡犯罪指導組,成立網絡犯罪理論研究中心,印發研究制定《人民檢察院辦理網絡犯罪案件規定》,參與“斷卡”行動等,目的就是要促進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也助推智慧法院建設邁上新臺階。最高法工作報告提到,疫情期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充分顯現,無接觸式訴訟服務廣泛應用,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參加訴訟。北京、杭州、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完善訴訟規則、創新技術應用、促進依法治網等方面不斷改革探索。健全網上庭審、電子證據、異步審理等規則,保障在線訴訟依法規范進行。在線庭審平均用時36分鐘,比線下節約2/3,案件平均審理周期60天,比線下縮短1/4。

加大侵犯知識產權打擊力度

最高法報告顯示,去年人民法院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46.6萬件,同比上升11.7%。出臺知識產權民事訴訟證據等10個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進一步方便當事人舉證、縮短訴訟周期、降低維權成本、提高賠償數額,知識產權案件判賠金額同比增長79.3%,促進形成鼓勵自主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的法治環境。

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記者也注意到,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提到,專門組建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

馬騏解釋說,由于知識產權案件前沿性、交叉性、專業性問題多,同一案件,往往同時涉行政執法、刑事追訴或民事追責,依法妥處、從嚴保護、標本兼治,必須強化綜合司法。基于這一考慮,去年11月,最高檢決定整合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檢察職能,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并在天津、重慶、海南等9省市試點,以專業辦案團隊加強知識產權綜合性司法保護,補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短板和弱項。

“去年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1.2萬人,同比上升10.4%,比2015年上升40.4%,是1999年的63.7倍,體現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歷史性進步。”但馬騏說,起訴知識產權案件明顯增加,并不必然意味著這類犯罪發生的越來越多,更主要在于執法司法機關打擊力度越來越大。

去年最高檢與最高法共同發布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會同公安部完善侵犯商業秘密立案追訴標準,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降低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入罪標準,加大了刑罰打擊力度。(陳瑜)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