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收獲完成99.3% 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目前,夏糧收獲完成了99.3%,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夏糧穩產后,農民的種糧收益如何保障?近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2021年35條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從加強農機購置補貼、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基層農技推廣、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和產糧大縣獎勵以及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六個方面保障農民的種糧收益。
糧食產量有保障
對農民來說,今年的糧食產量有了保障。“今年的收成較好。”安徽省阜南縣苗集鎮前進村的種糧農民邵慶狼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今年他選種了三個優質小麥品種,總產量比去年增加了近200斤,另外,今年小麥的收購價格也較好,農民的整體收益都不錯。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日在河北省三河市調研夏收夏種時表示,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糧豐收是各種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有力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夏收小麥面積扭轉連續四年下滑勢頭,增加了300多萬畝,達到3.35億畝;另一方面,各地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合理調配肥水,加強技術指導,夏糧單產又創新高,預計每畝有望提高3公斤。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建龍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糧食增產要靠科技育種選種,另外,技術的投入也能節約人工、肥料、農藥等成本,增加種糧收益。
在今年的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中,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要求在農田擴大優質品種種植范圍、提升種糧技術,提高農民的種糧收益。政策指出,集成組裝推廣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提升優良食味稻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雙高油菜等糧棉油糖果菜茶生產能力,同時因地制宜推廣測墑節灌、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蓄水保墑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范帶動大面積區域性均衡發展,促進糧食等農作物穩產高產、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農民種糧有補貼
在今年的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中,最受關注的是,國家繼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和產糧大縣獎勵,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等政策。另外,相關政策也規定,為彌補今年以來農資成本上漲帶來的增支影響,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資金200億元左右。
相關政策指出,今年以來,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明顯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產生影響。為此,一方面政府加強了農資市場調節、引導企業增加國內市場供給;另一方面在已有農機購置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基礎上,中央財政追加安排了200億元一次性補貼資金。
另外,政策也要求,同時對農民進行農機購置補貼,推廣重大引領性技術和農業主推技術。將糧食生產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生產急需的機具以及高端、復式、智能農機產品的補貼額測算比例提高至35%。以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區域示范基地等為平臺,示范推廣重大引領性技術和農業主推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從糧食主產省開始,對農機服務組織的所有者、經營者和農機駕駛員進行定期培訓,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比如水稻收獲中割臺的高低、小麥收割中收割機風門的大小等。同時,增強其愛糧節糧意識,降低收獲環節的損失,此舉等同于建設無形良田,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農業生產有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不發生土地流轉的規模經營”,通過全托、半托以及單環節的生產托管,來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現實困境。
托管土地、集中收割、田間管理等服務,也令農民切實看到了收入的增加。孫建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服務,收取種地服務費用,糧食收成全部歸農戶,利潤分一部分給村集體,從種植種子到生產成品大米都是全機械化。合作社也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種植出來的大米優質優價。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11個省初步統計,今年參加“三夏”作業的農業服務組織預計可達21.95萬個,服務糧食作物面積接近4.55億畝次,服務小農戶3382.39萬戶。糧食全程托管畝均增產10%-20%,農戶畝均節本增收350-390元(含勞動力成本),有效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今年的重點強農惠農政策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專業戶和服務類企業面向小農戶開展社會化服務,重點滿足小農戶在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中關鍵和薄弱環節的專業化服務需求。加大對南方早稻主產省、丘陵地區發展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等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支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作業補貼等多種方式,推進集中連片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記者 馬嘉)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