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鈉離子電池材料設計可能再進一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團隊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
2020-11-13 14:38:11 -
新技術實現多角度觀看三維圖像 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通訊》
近日,一項研究開發了一款很薄的交互式全息顯示屏,能讓觀眾從多個角度觀看高分辨率三維(3D)視頻。70年來,全息圖像一直被認為可以在沒有視
2020-11-13 14:30:44 -
天通一號02星發射成功 將為中國及周邊等地區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北京時間11月12日23時5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天通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將為中國及周邊
2020-11-13 14:29:57 -
逼真全息影像有望“走入”移動設備 研究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
在便攜式移動設備中感受多角度、高分辨率、3D效果的全息視頻是什么體驗?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韓國研究團隊報道了一
2020-11-12 14:26:48 -
我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善變”植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
記者11月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獲悉,來自該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
2020-11-12 14:20:13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光子學》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范疇,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
2020-11-12 14:18:02 -
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能源》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貴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一系列不
2020-11-12 14:16:18 -
揭示3400萬年前蘭州盆地氣候變干 相關研究結論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敖紅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磁學中心劉青松團隊及中外合作者,結合磁性地層學和天文年代學確定了中國西部蘭州
2020-11-12 14:15:36 -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馬里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馬里亞納海
2020-11-12 10:17:10 -
高反光涂料能有效降低物體表面溫度 有助于降低人類活動的碳負荷
韓國高麗大學官網日前報道,該校教授李憲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商業前景廣闊的白色涂料,能夠有效降低物體表面溫度。白色涂料具有很高的
2020-11-11 14:28:52 -
外星“生物采礦”可行! 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0日發表了一項天體物理學新突破:科學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價值的元素。這一發現表明
2020-11-11 14:27:13 -
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于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
2020-11-11 14:25:28 -
微生物能在太空“采礦” 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采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
2020-11-11 14:24:05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 綠氫產業發展的“橋梁”
當前,化石能源逐漸面臨枯竭,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峻,發展綠色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近日,在蘭州
2020-11-11 14:23:22 -
10909米! 我國載人潛水器創最深紀錄 機動性、巡航能力更強
北京時間11月10日17時左右,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浮出水面,之后被回收至母船。10909米也是我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布放工
2020-11-11 14:16:22 -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后…… 泄露:現階段技術無能為力
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先是有因不接受動物園將入園方式改成刷臉,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
2020-11-11 14:14:42 -
玩著電腦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如今,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電腦,一邊看Pad一邊玩手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一些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天至少有11個小時花在電子產品上,而
2020-11-10 13:53:08 -
全球糧食系統排放阻礙1.5℃溫控目標實現 即便能源、交通和制造業完全實現“綠色”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的新研究顯示,即便能源、交通和制造業完全實現綠色,糧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會使全球變暖溫度超過《巴黎協定》所
2020-11-10 13:52:06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
2020-11-10 13:50:30 -
人類體溫為啥下降 人們的健康狀況總體上有所改善
自德國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確立98 6華氏度為標準正常體溫以來,近兩個世紀,父母和醫生都把這個溫度當作是否發燒的衡量標準,通常也用
2020-11-10 13:43:36 -
器官復刻、腦機接口、電子皮膚…前沿科學突破能幫助我們擁抱未來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采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線上舉行。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
2020-11-10 13:39:36 -
數億農民無法上網?細說農業中的數字鴻溝 不斷有人被邊緣化
數字時代為世界上5億農民帶來了希望:安裝了正確應用程序的智能手機可以告知農民什么時候可能下雨、如何識別和根除害蟲,而農民的辛勤勞動
2020-11-10 13:39:00 -
科技部:繼續加強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攻關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
9日,科技部官網公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2號建議的答復。針對這份《關于加快推動燃料電池商用車發展的建議》,答復文件明確:科
2020-11-10 13:37:39 -
智能手機保護屏:手機跌落不碎屏 新材料可吸收沖擊能量達96%
近日,蒙特利爾工程學院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細胞報告物理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他們利用增材制造的方式,發明了一種新型復
2020-11-09 16:07:46 -
我國煤炭消費基本實現清潔高效利用和超低排放 能效大幅度提高
總體上,我國85%以上的煤炭消費已經基本實現清潔高效利用和超低排放。8日,世界煤炭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
2020-11-09 16: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