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自主品牌從“扎堆”走向“分道揚鑣” 呈現出顯著市場分化特征
2020年收官在即,回望過去一年,國內各行各業都經歷了嚴峻考驗,汽車行業同樣如此,從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汽車產業的“腹地”武漢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眾多車企、零部件供應鏈受阻,而后由于民眾出行受限,汽車消費也停滯較長一段時間,車企以及經銷商都在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即便是在這種環境下,車企之間的競爭也沒有放緩腳步,反而逐步升溫,尤其是自主品牌大有“亂世出英雄”的趨勢,與前幾年大家搶占中低端市場份額的景象不同,今年自主品牌呈現出非常顯著的市場分化特征,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道“分水嶺”。
?即便再難 也要向上發力型
自2014年自主品牌“扎根”SUV細分市場以來,近些年的品牌成長和產品進步都是消費者有目共睹的。但在與合資品牌的對抗中,自主產品仍然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價格。
事實上,雖然前兩年有些自主品牌推出了高端品牌,有些則拿出了高端產品,但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在市場中都表現平平。在車市同比正增長階段,每家車企似乎還能分到一些份額,但隨著2018年乘用車市場開始出現負增長,以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深刻意識到同質化的產品既難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爆款”,也很難給企業帶來利潤。而在2019年一眾造車新勢力“摸著石頭過河”的帶領下,傳統車企們發現,挑戰30萬元市場也并非不可能,因此在日子不好過的2020年,部分車企開啟了新一輪向上沖擊。
7月,東風嵐圖發布;11月,長安宣布與華為、寧德時代打造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同月,上汽與阿里巴巴聯合打造智己汽車;日前,長城也被傳計劃推出全新智能電動汽車獨立品牌,這些自主傳統車企紛紛將發力的方向指向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其中,有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更高,能帶來更大利潤的原因,也有自主品牌期望從中低端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搶奪高端新能源“藍海”的努力有關。
而自主品牌在產品方面的向上沖擊,以吉利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等為主的頭部企業表現尤為突出。以比亞迪為例,7月發布的比亞迪漢售價為21.98萬~27.95萬元,是傳統自主車企中少有的價格在20萬元以上的純電動汽車產品,雖然價格突破了自主產品的主流定價區間,但比亞迪漢的市場反響可圈可點,上市4個多月以來累計銷量已達2.85萬輛,11月單月銷量更是突破萬輛,當仁不讓地成為純電動汽車市場新星。
自主新能源汽車敢挑戰價格天花板,或許是因為目前在該領域的合資競品較少,那么,傳統燃油車方面如何?
從產品和品牌來看,WEY、領克以及吉利汽車等自主車企也在努力向上。吉利汽車今年推出了幾款重磅產品,如豪越、ICON、星越epro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年底上市的星瑞,這是今年上市的為數不多的自主品牌轎車之一。有人或許會問,星瑞的售價僅為11.37萬~14.97萬元,仍未脫離10萬~15萬元這一價格范圍,憑什么說它向上了?誠然,星瑞雖然處于在15萬元以下的價格區間,卻是自主轎車的一大突破,它不僅揭開了挑戰合資緊湊型轎車市場的序幕,更以CMA平臺架構和全系2.0T發動機的越級配置,有望重構緊湊型轎車市場的競爭格局。
自主的向上之路依然不算平坦,但好在有蔚來、小鵬、領克等品牌的成功,使得不少車企仍有信心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從今年的外部環境來看,雖然市場整體銷量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恰恰是這種環境給企業的分化創造了機會,并且從豪華品牌的市場表現來說,其銷量不降反升,證明中高端消費市場的潛力依舊很大,因此,自主品牌只有向上才能爭取更大利潤空間和更多機會,而在今年的特殊市場環境中,很多品牌的向上推進都卓有成效。
?順勢而為 符合市場需求型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在一段時期內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消費預期,這也給部分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很多人認為,今年是消費緊縮的一年,民眾的錢袋子“緊”了,自然而然會影響到汽車消費,但從另一個維度考慮,也正是因為疫情的出現,人們對出行的要求更需要獨立化、私有化,因此,私家車的需求仍然存在。所以,符合消費預期的產品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如果對市場需求的理解是一個學科,五菱宏光絕對算得上是這個學科中名列前茅的好學生。從年初疫情爆發后迅速轉產口罩,再到推出螺獅粉,五菱宏光實打實地兌現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諾言。而秉承這一企業文化,五菱宏光在“不務正業”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主營業務的市場需求。今年,五菱推出了“人民的代步車”——宏光MINIEV,售價2.88萬~3.88萬元,而在海南市場,補貼之后的價格更是下探到了2萬元以下。五菱因此又“火”了一把,眾多車企不得不感慨,五菱真的是把人們的消費心理“整”得明明白白的。而五菱對市場需求理解的另一個典型代表,則是下半年上市的五菱凱捷,其大四座的設計理念絕對是對大多數車企做“加法”的設計思路的一次挑戰。
事實上,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但相比美國、歐洲等成熟汽車市場,中國汽車消費仍處于初級階段。依然有很多家庭還處于第一次購買,或者第一次換購汽車的階段,對自己需要一輛什么樣的汽車產品,這輛車上要擁有哪些配置,要求還不是很精確。因此便造成了兩個極端,一類消費者追求的是盡可能大而全,而另一類消費者則追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中買一輛更為實用的汽車產品,尤其是在今年較為特殊的市場環境下,務實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五菱正是以極致的造車理念抓住了后者的需求。
可能很多人認為五菱是個中低端品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五菱對于市場的理解和清晰的產品定位是很多車企無法企及的,尤其是其經銷商網絡覆蓋之廣、客戶量之大,甚至是很多合資品牌所艷羨的。
?尋找定位 兩極分化型
2020年之所以被稱為汽車行業的“分水嶺”,不僅是因為這一年諸多企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更在于淘汰已經拉開序幕。這一年里,眾泰、力帆等傳統自主品牌,以及賽麟、前途、博駿等造車新勢力被迫“離場”,意味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洗牌”已經近在眼前。市場環境的變化雖然使得一部分車企找準了自身定位,但也有一部分企業在這一過程中迷失了方向,比如江淮汽車、奇瑞汽車、東風乘用車等,今年市場聲量和產品表現仍然欠佳。
相比之下,一汽紅旗今年逆勢而上,創造了行業中少有的“紅旗速度”;廣汽集團在廣州車展宣布將廣汽傳祺和廣汽新能源獨立出來分別上市;多年來互相“掐架”的上汽乘用車,今年也將榮威品牌和MG品牌的品牌調性和產品特點做了很好的區隔。這些都是很好的開端,我們希望看到,能有更多的自主品牌在經歷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能夠實現自我突破,找清企業發展的方向,為日后更艱難的市場競爭做好準備。
伴隨著雙積分、燃油消耗限值等產業政策的收緊,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有專家表示,2021~2023年是中國汽車行業“洗牌”的關鍵階段,而2020年作為“初考”,便是企業調整的關鍵一步,無論是依靠技術實現向上,還是依靠渠道實現下沉,企業都必須找準定位,才有機會進入下一個“考試”階段。(張海天)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