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外資卡車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入華模式各不同孰勝孰劣?

2020-12-24 09:07:02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掀起第三次入華浪潮以來,外資卡車巨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國市場。

11月28日,斯堪尼亞在江蘇如皋獨資建立的重卡生產基地正式揭牌,這是歐洲商用車品牌在華的第一家獨資工廠。無獨有偶,12月2日,戴姆勒卡車與北汽福田在北京懷柔工廠生產本土化梅賽德斯-奔馳品牌重卡的計劃正式落地。

作為全球第一大商用車市場,中國商用車銷量連年攀升,重卡市場更是一騎絕塵。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重卡累計銷量達150.2萬輛,同比增長39%,再創歷史新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外資卡車巨頭不可能錯失良機。那么,此次斯堪尼亞、戴姆勒等外資卡車巨頭搶灘中國市場,重卡競爭格局是否生變?進口重卡本土化生產后,將給中國重卡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入華模式各不同孰勝孰劣?

外資卡車企業曾多次試圖拓展在華的市場版圖,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外資商用車股比限制的放開,更是激發了跨國商用車企業在華的投資熱情。3月,韓國現代汽車收購四川現代100%股權;10月,比亞迪與日野正式簽署合資協議,再到斯堪尼亞、戴姆勒相繼“入駐”,無不表明外資卡車企業對國內商用車市場寄予厚望。

“中國政府在持續推出一系列舉措,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這些措施不斷提升中國的經濟韌性。加之斯堪尼亞為物流市場帶來的運營經濟性、低排放、安全性和舒適性等價值,被越來越多中國運輸企業所認可。因此,我們預計到下一個十年,中國將成為斯堪尼亞全球最大的市場。”斯堪尼亞中國集團總裁何墨池表示,雖然斯堪尼亞在華年銷量尚未達到1萬輛的目標,但此次布局正逢其時。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馬丁·道姆也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卡車市場,中國市場對于我們來說舉足輕重,并已成為戴姆勒卡車未來業務增長的最重要市場之一。為充分發揮中國市場潛力,我們決定在中國生產專屬中國的梅賽德斯-奔馳重型卡車。”

“雖然外資重卡企業的目標都是開拓中國市場,但其入華的路徑和模式卻不盡相同。”在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范永軍看來,現代汽車是迫于市場壓力,希望通過獨資控股來一場孤注一擲的自我救贖。實現100%控股后,現代汽車在中國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在新產品導入和新技術應用上的阻力會大大減少,更不必擔心利潤、關鍵技術的瓜分和流失。

相比之下,斯堪尼亞與戴姆勒“進口”變“國產”的模式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斯堪尼亞是把中國如皋工廠作為全球化生產基地,未來生產的所有車型可以返銷海外。而且,斯堪尼亞是獨資建廠,做任何的決策都是“自己說了算”,并且實施阻力較小,對產品研發、投放以及市場戰略的制定也能更加自主。但與此同時,也容易遇到對市場了解不夠、對用戶需求掌握不足等情況。

“與斯堪尼亞的‘單干’不同,戴姆勒在中國實現本土化是通過目前現有的合資公司福田戴姆勒來實現的,在中方合資伙伴幫助下,外資企業可以更快地熟悉中國市場,對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在服務、銷售渠道方面也有更多的支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戴姆勒本土化以后祭出的殺手锏是‘中國制造專屬中國’,就是說要針對中國市場,生產和研發更加適合本土化的產品,未來也可能會根據用戶需求打造中國特供車型,這與斯堪尼亞面向全球截然不同。不過,合資模式也有痛點,就是在重大決策時可能會因意見不統一而錯過發展的最佳時機。”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重卡市場具有顯著的本土化特點和獨特的運營規律,國外先進的管理、生產、運營經驗并不一定適應中國的市場環境。”在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高級主任管理師宋宗強看來,外資企業如果選擇單打獨斗,可能會在研發、品控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遇到較大困難,在成本投入方面也將承擔更大風險。

“可以說,外資企業本土化的方式各具特色,無論是獨資也好,合資也罷,對于國內用戶而言,未來能買到更豐富的車型,實現更短的交付周期,都是一件利好的事。”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說道。

■外資重卡本土化并非想象那么美好

在中國商用車市場,運輸從業者對于歐洲卡車品牌有著很強的認知和接受度。尤其是在國產高端化車型尚未完全普及的時期,進口卡車成為諸多運輸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利器。因此,對于進口卡車本土化生產,中國卡車司機有著非常大的期待。對于中國市場的開拓,外資企業也有著十足的信心。

那么,進口卡車本土化,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嗎?

“長期以來,進口重卡在中國保有量無法快速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價格過高,像斯堪尼亞、沃爾沃、奔馳等進口品牌的產品動輒七八十萬元,遠遠超出了廣大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如果進口卡車本土化后,價格依然沒有很大的下探空間,那么‘水土不服’的問題仍不會得到有效解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后市場委員會商用車分會會長顏立興表示。

對于進口卡車本土化后的售價問題,斯堪尼亞已明確表示,國產后的卡車價格會保持‘全球標準’,降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進口卡車本土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縮短交車周期,或許客戶并不買賬。”卡車行業專家劉桐告訴記者,雖然近年來物流公司在購買車輛時會著重關注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全生命周期價值,但車輛采購成本仍然是他們更為看重的因素。

“與斯堪尼亞相比,戴姆勒卡車選擇了一條較為務實的路線,針對中國卡車市場的實際需求,強調要打造技術先進、適合中國市場的卡車。”長城證券分析師廖曉輝表示,中國重卡向高端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但需求與成本支出是相掛鉤的,如果進口卡車本土化后,售價降幅不大,外資企業的銷售成績或許不會有明顯的起色。在廖曉輝看來,外資企業在技術、品控、服務等方面下功夫的同時,還應該加強成本控制,加快關鍵零部件的本土化,以求形成一定的價格優勢,這樣才更容易被國內卡車用戶所接受。

“這些年,外資卡車巨頭沒有在中國市場實現突破的另一個原因是,自主品牌的快速發展。”劉桐介紹說,“近年來,自主品牌重卡在產品研發、技術儲備以及造型設計上都有了長足進步,高端產品在網聯化、智能化方面也極具特色,使其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另外,自主品牌對中國市場也有著深刻的理解,更懂得中國卡車司機的使用習慣,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推出差異化產品,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個優勢是外資卡車企業不具備的。”

除了產品層面的考量外,中國物流市場貨源增速放緩,也影響用戶購買進口卡車產品的意向。“以往,運輸市場貨源充足,我們可以運用甩掛模式,做到人歇車不歇,這種運輸方式對于車輛的品質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所以我們會選擇進口卡車產品。但現在,運輸市場上穩定的貨源很少,對于車輛的出勤率沒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出于對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考慮,我們會購買自主品牌的卡車產品。”山東菏澤運輸公司負責人陳強表示。

■國內商用車市場受影響不大

“當外資品牌大舉入華之時,業內直呼‘狼’來了!但在本土車企焦慮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狼’瞄準的獵物是誰?能吃掉的又是誰?”在劉桐看來,現在國內商用車市場格局和需求總量相對穩定。尤其是重卡市場,一直由本土車企主導,外資企業的存在感并不強。

他進一步指出:“隨著后續更多外資企業入華,勢必會加劇國內卡車市場的競爭。從外資品牌的產品定位來看,其瞄準的是國內高端物流車市場和專用車市場。正是因為不奢求‘大而全’,外資企業對自主品牌帶來的市場影響也是有差異的。對于一汽解放、東風汽車、中國重汽等第一梯隊的自主品牌來說,影響并不大。因為這些企業的產品品系豐富,服務體系健全,客戶忠誠度高,外資品牌在短時間內難以撼動其市場地位。同時,第一梯隊還可以利用外資企業入華的機會,不斷學習、借鑒,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不過,對于第二梯隊的企業來說,或許會造成一定沖擊。近幾年,隨著排放標準的不斷升級,帶動了卡車產品向高端化發展。相比頭部企業,第二梯隊無論是技術儲備還是研發水平都有一定差距,在追趕和不斷完善的階段,遭遇外資品牌的狙擊,勢必會受到很大影響,很可能會被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不必過分擔心進口重卡本土化問題。”某自主品牌重卡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進口重卡在中國銷售多年,銷量始終沒有太大起色,說明它們只能滿足了少部分用戶的需求,而中國地域面積廣闊,客戶需求多種多樣,想要滿足大多數用戶的使用需求,并不是簡單通過本土化就能解決的。”

“進口重卡實現本土化生產,對國內重卡企業的沖擊是有限的,但對于重卡行業來說卻是一件好事。”顏立興表示,進口重卡本土化之后,不僅用戶可以有更多選擇,還能加強自主品牌的危機意識,加快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產品品質的提升。

曹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無論是從制造、研發還是品控方面,外資企業的先進理念都值得中國本土企業學習。目前,國內商用車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外資企業加入競爭,能夠倒逼本土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促進中國商用車市場向高端化發展。

在廖曉輝看來,斯堪尼亞和戴姆勒入華,或許只是個開始。對于國內商用車重卡企業來說,與外資品牌同臺共舞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對于想要布局高端重卡市場的企業來說,亟需補齊短板,強化自身實力,盡快在競爭中成長起來。

“從外資企業本土化的進程來看,實現較強的競爭力也并非易事。比如,獨資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判斷不夠敏銳,對用戶需求的反應不夠快,以及在售后服務方面存在短板。另外,中國商用車使用場景比較復雜,外資企業很難面面俱到地滿足用戶需求。”歐洲汽車工業協會北京代表處商用車工作組經理馮峰表示,外資卡車企業入華,還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國內商用車企業與其過于擔憂,不如潛心學習、苦練內功。(李亞楠 趙建國)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