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紅新造車企業市值飆升?互聯網科技巨頭親自下場造車
在正式浮出水面不到兩個月之后,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日前在中國上海、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和英國倫敦三地同步發布了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并且首次亮相了兩款量產純電車型,轎車和SUV各一款。據介紹,轎車將于2021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接受全球預訂,2021年年底上市,2022年向車主交付,而SUV車型計劃于2022年正式上市。
這是近期互聯網科技巨頭親自下場造車熱潮的最新進展,這一熱潮從2020年11月中下旬開始顯現。僅2020年11月份中下旬就有三起互聯網科技巨頭與車企合作造車的消息,涉及阿里、華為和滴滴。2021年開年,趨勢繼續,2021年1月8日,韓媒報道蘋果計劃與現代汽車合作生產自動駕駛汽車;1月11日,吉利控股集團與百度共同宣布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從2014年以來的7年中,互聯網對汽車領域的深度參與大致形成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包括以李斌、李想和何小鵬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高管,再次創業打造新汽車品牌;第二種是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通過簽署合作協議、或者成立技術合資公司的方式,為車企提供車聯網、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等服務方案;第三種是互聯網巨頭直接投資或者入股新汽車品牌,但僅是純粹的投資行為。而“親自下場造車”則是互聯網造車的2.0時代 。
親自造車有些“打臉”,因為互聯網科技巨頭剛涉足汽車行業的時候,對外的論調是“絕不造車”,只作為車企“新四化”轉型的助手。不過,目前的幾個新模式案例顯示,汽車生產環節依然是由傳統車企負責,因此互聯網科技巨頭能否稱得上是“親自下場造車”也引發了業界爭議。“不還是跟車企合作嗎?把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從提供的作用來看,稱不上是親自造車。”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不論是否算作親自下場造車,互聯網科技巨頭造車的模式都呈現出新變化,即在股權、技術乃至管理等多個層面入駐新汽車品牌。但盡管如此,在不同的新模式案例中,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話語權依然存在差別,例如百度強調在和吉利的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上汽阿里的合作從股權來看,上汽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為什么這種新模式會在當下的時間點集中產生?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鹿文亮對經濟觀察網記者分析了三方面的動機。首先,經過特斯拉以及新造車企業的培育之后,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逐步形成,同時智能電動汽車銷量實現增長,這增強了互聯網科技巨頭親自入局的信心。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逆勢增長10.9%,其中,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是主要的拉動力之一。中汽協預計,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將大幅增長40%。
此外,鹿文亮表示,互聯網科技巨頭此時親自入局,或許還源于此前和車企的合作進展不順利。“互聯網和ICT(信息通信技術)企業與傳統車企在企業架構上差異比較大,在合作的過程中誰占據主導權是一個問題,或許經過了過去幾年的摸索之后,他們覺得相比合作模式,親自入局主導的模式更為可行。”鹿文亮分析稱。例如,上汽和阿里合作打造的斑馬網絡就被曝出業務管理存在沖突,后來阿里重組了斑馬網絡。
謀求市值的擴張,也被認為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深度布局的直接原因。新造車企業在2020年市值暴增,特斯拉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第一車企,蔚來、理想和小鵬等企業也都進入了全球車企市值排行前20名。“蘋果現在的手機、平板電腦等業務線市場份額已經很高,很難繼續擴張。看到汽車產業是順利成章的事,即便是造車毛利率沒有那么高,但是能夠支撐市值的擴張,他們也是愿意干這個事的。”鹿文亮分析稱。
國家目前鼓勵新舊勢力合作,提升汽車產能利用率,互聯網企業獲新資質的難度也較大。通過利用傳統車企的生產技術資源,互聯網企業可大幅節省成本,例如百度將采用吉利的工廠和浩瀚SEA純電動智能架構,據悉這個架構研發投資超過180億元。同時,部分傳統車企和互聯網科技巨頭合作不是簡單的“代工模式”,而是進行工程技術的輸出,有助于提升智能駕駛水平、產能利用率,并分攤平臺架構的研發成本。
但由于互聯網科技企業車企“朋友”眾多,因此和某家車企共同打造新汽車品牌,被認為將影響他們與其他車企之間的合作。“百度的這種合作方式和小鵬有所不同,后者自己研發了底層的架構和生產環節,但百度的底層架構不是自己的,只是做了上層。在這種情況下造車,百度等到自己的技術先行落地之后,可以給其他車企打樣,日后進行推廣。”一位汽車產業分析師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崔東樹表示,互聯網和車企合作是一種造車模式,但不會成為主流,造車涉及硬件制造和軟件控制等諸多問題,雙方需要更好地磨合。“從新造車企業的表現來看,造車的門檻已經比較低,只要有好的想法、運作能力和渠道,此番互聯網科技企業親自入局造車具備成功的可能性。”鹿文亮認為,現在是入局的好時候,未來幾年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將面臨淘汰收購,互聯網企業也不乏真的收購資質自建工廠的可能性。
“據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可能會成為不同模式的造車新勢力,這對智能汽車市場和新的移動生態真正的到來,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響。”1月11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師建華告訴記者,不同領域跨界能夠激發更好的思維,但至于結局會怎么樣,目前沒法判斷。目前不少車企也在研發智能駕駛技術,鹿文亮稱,未來誰能把握電子電氣架構和智能化這一核心競爭力,誰就能拿到主導權。(干群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