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汽車行業人才供給不足 產業人才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2021-04-12 15:47:47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傳統制造模式急需深刻變革;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正步入與國際同臺、同步競爭的新階段,但全產業鏈仍存在部分薄弱環節,一些關鍵零部件還在被“卡脖子”,“強鏈補鏈”迫在眉睫。也因此,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得比以往更加緊迫。但與此同時,汽車行業人才供給不足,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脫節的現象仍沒有緩解。

日前,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系列報告,從這些報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產業人才發展存在頂層設計缺失、院校人才難以滿足產業發展新需求以及重點產業對人才吸引力不足、留人困難等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工業和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人才強,制造業才能強,信息產業才能興。”工信部總經濟師許科敏認為,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既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也需要相關行業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廣大企業發揮積極作用,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行動。

♦ 人才供給總量不足 畢業生流入不到一成

在工信部此次發布的系列報告中,主要針對智能網聯、關鍵軟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進行了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與預測。盡管不同領域的人才需求略有差別,但均存在供給總量不足和質量無法匹配產業新發展需求兩大問題。在談到供給總量不足問題時,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認為,畢業生流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盡管高校新專業和新學科設置步伐加快,畢業生規模逐年增加,但相關專業畢業生流入目標產業的比例普遍不高,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畢業生進入本行業就業的比例為58.69%,人工智能-計算機類則為11.95%,智能制造僅有3.89%,智能網聯汽車更是不足一成。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在解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時指出,根據納人科技提供的數據,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進入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就業的比例僅為0.82%(1990~2017屆畢業生流入比),照此推算,2025年進入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本科畢業生約只有7300人。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有29.12%的企業認為,人才數量供給不足,是在智能網聯汽車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在科技公司紛紛看好智能網聯汽車,不惜入局造車的當下,為何汽車行業反而對智能網聯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不足?對此,趙蓮芳指出,主要原因在于汽車制造業對IT背景專業人才的薪酬缺乏競爭力。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制造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為7.2萬元,僅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平均工資的48.9%。即便是在車企已經有意識提高智能網聯人員薪酬之后,這一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緩解。調查顯示,其實在汽車企業中,智能網聯工作崗位上的IT背景專業人才薪酬已經大幅高于傳統專業人才,但由于依然低于IT背景專業人才的平均薪酬,因此仍然出現了離職率較高的現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員有37.6%的人主動離職,其中大部分具有IT背景。

♦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產業需求

在總量不足的同時,人才的質量也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這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仍相對單一,但不少產業都更需要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例如智能網聯汽車如今需要提供更多信息、通訊、人工智能等其他領域的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但由于車輛工程屬于機械工程下屬的二類學科,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受到約束和限制,已經與人才知識的結構需求出現了大幅偏離。據趙蓮芳介紹,個人調查問卷和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提供的課程設置現狀比較顯示,機械類(除車輛工程外)與車輛工程的核心專業課程體系與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員課程需求的匹配度僅分別為33%和53%,換言之,有過半的專業課程與畢業生的實際工作需求無關。

其二,人才培養知識內容未及時更新,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例如《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就指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嚴重滯后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首先,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差距較大;其次,學歷教育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脫節,具體表現為智能制造新課程教材缺乏、教育內容陳舊、實驗室建設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嚴重不足、師資力量也較為缺乏;第三,在職教育體系缺乏長效人才培養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其三,以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產業興起時間較短,因此高校學科與專業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這也導致了院校人才難以滿足產業需求。《區塊鏈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提出,當前“區塊鏈工程”本科專業已經獲批,作為一個專業方向已經開始了小范圍的專業建設試點工作,但由于這是一個全新的專業方向,因此院校沒有可借鑒的學科建設模式,導致相關學科的內涵界定尚不清晰,培養目標與路徑也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備,師資缺乏,產學研合作教育也有待加強。

♦要在“融、高、用”上做文章

為解決上述問題,許科敏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要在“融”字上聚共識,深化產教融合、產才融合,強化供需對接,健全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其次,要在“高”字上下功夫,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第三,要在“用”字上見實效,加強研究成果運用,引導企業健全用人制度,廣聚有用之才、用好用活人才。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下一步發展,趙蓮芳分別從國家、企業、行業和高校四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首先,鑒于汽車產業正在全面向智能網聯轉型,所需人才知識結構除車輛和機械外,還需增加計算機、電子信息、自動化、材料、能源動力等相關學科知識,知識結構呈現復合型、交叉型特征,國家應考慮將車輛工程升級為一級交叉學科,并同時擴大計算機等三大類專業布點和招生規模。至于制造業薪酬低、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國家還可通過推出財稅政策等來增加制造業利潤空間、提升制造業從業榮譽感。當然,加大引進海外人才政策力度也非常重要;其次,對于企業來說,應當積極參與教材編寫、高校教學及聯合建設實訓基地等工作,并探索多層次的復合型激勵措施等;第三,行業機構宜提供全系列培訓,同時結合緊缺崗位的要求,設置部分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項目,例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吉林大學已開發了智能網聯培訓全系列課程(包含12個技術方向),同時完善了工程師水平評價機制,加大了人才舉薦力度。值得一提的是,行業人才崗位序列和緊缺人才預警機制的建立也不可或缺;第四,高校應盡力完善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在增加計算機、電子信息和自動化課程的同時,也應吸引企業參與高校教學活動,以推動更深入和更緊密的校企合作,共同為汽車產業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施蕓蕓)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