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危機影響仍持續擴大 如何破解困局成新考驗
芯片短缺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擴大,如何破解困局成為新的考驗。
5月21日,福特表示,因芯片供應短缺,將在5月31日至6月7日停止迪爾伯恩工廠和堪薩斯城裝配廠的卡車生產。同時,大眾和豐田也宣布,因芯片供應不足,將暫停其部分工廠的生產……面對“缺芯”持續蔓延的現狀,繼5月19日美國參議院批準撥款5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44億元)促進美國本土芯片產業發展后,5月21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將想方設法幫助汽車廠商解決芯片短缺問題。
■“缺芯”影響進一步擴大
從美國、歐洲到亞洲等地區,今年第一季度“缺芯”緩解的期望已經被無情地擊碎,車企芯片短缺的困境正進一步加劇。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因芯片短缺陷入困境,將進一步削減其高盈利車型F-150的生產。同時,自5月31日起,生產福特銳際和林肯探險家等車型的路易斯維爾裝配廠、芝加哥裝配廠和密歇根州弗萊特洛克裝配廠等8家工廠都將停產。“這是供應鏈面臨的最嚴重的沖擊。”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直言不諱地表示,未來幾個月將是芯片短缺危機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這將可能導致福特全年減產110萬輛汽車,損失盈利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1億元)。
而大眾汽車表示,大眾美洲公司將從6月7日開始,暫停大眾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市工廠的汽車生產,為期兩周。在停產期間,大眾將專注于生產線和質量改進、培訓以及為純電動SUV大眾ID.4的生產做準備,該車計劃于2022年在美國正式投產。前不久,戴姆勒公司暫停了辛德爾芬根工廠奔馳E級轎車的生產。
在韓國,由于安全氣囊芯片短缺,現代汽車蔚山第五工廠第二生產線于5月17日至18日停產兩天,該生產線主要生產公司的熱銷車型現代途勝和氫能源車Nexo。蔚山第三工廠的AVANTE和Venue生產線也從18日起停產。此前,現代汽車已于5月6日起停產卡車PORTER生產線,艾尼氪5和KONA產線上月已經因芯片缺貨停產,生產索納塔和君爵的牙山工廠也因類似問題停產4天。受此影響,多款車型的交付時間推遲,顧客的不滿隨之增加,現代汽車近日已就此向顧客致函道歉。據悉,通常交付時間不超過一個月的AVANTE,目前需要等待10~11周;現代途勝的交付日期尚未公布,而新車艾尼氪5已經預售的4萬多輛中,上月僅交付114輛。同時,起亞也因芯片短缺原因,于5月17日至18日在其光明第二工廠停產了STONIC和普萊特車型。
“缺芯”危機持續蔓延,就連此前曾宣稱不受芯片短缺影響的豐田汽車也撐不住了,決定6月上旬其日本2家工廠的3條生產線停產8天。
■美國不惜巨資投入
美國的芯片企業不僅在全球行業前十中占據半數,其芯片產業也同樣擁有競爭優勢,即便如此,其還是出于自身考慮為芯片產業發展增資。
此前,“缺芯”的美國汽車企業持續呼吁政府重視這一問題并增加投資。據外媒報道,5月14日,多名美國參議員參與討論了一份芯片發展提案,擬于5年內投入520億美元(約合3347億人民幣),以提振美國本土半導體芯片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該提案含有495億美元的緊急補充撥款,其中390億美元直接用于激勵美國本土芯片的研發和制造,另外105億美元用于資助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封裝制造計劃和其他計劃。
與此同時,美國芯片廠商也在加大投資。今年3月,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宣布投資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7億元)建造新的晶圓廠,并將再次進軍芯片代工市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2個芯片工廠。芯片代工巨頭臺積電在今年年初就曾公開表示,今后3年內將投資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3億元),將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從1個增至6個。
此外,5月11日,美國半導體聯盟宣布正式成立,全球有64家芯片及其上下游廠商參與其中,如蘋果、谷歌、英偉達、德州儀器、IBM、英特爾等等,除了美國本土企業之外,還有三星、海力士、臺積電等也加入該聯盟,但其中并沒有中國內地的芯片企業。
“其實,美國與歐洲都是芯片產業發達之地,美國芯片產業至今仍占據全球芯片市場份額的半數以上,美國政府新增投資以及成立半導體聯盟,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振美國芯片產業,還有助于美國繼續把持芯片產業優勢地位。”西安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工程師魏冬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聚焦芯片是壓力使然
“缺芯”之痛,給全球汽車業帶來打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汽車芯片產業發展。
近日,韓國公布了“實現綜合半導體強國目標”的戰略規劃。據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表示,芯片在韓國出口貿易中占比最大,且芯片出口有望到2030年上升至2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韓國芯片技術之長在于存儲芯片,三星和SK海力士在存儲芯片領域技術領先,但在用于人工智能和數據處理等復雜運算的邏輯芯片方面落后于歐美。因此,韓國的戰略規劃指出,一是要除了鞏固存儲芯片的世界領先地位,還要爭取在邏輯芯片方面也能世界領先。為此,韓國政府為三星、SK海力士等153家韓國芯片企業投資5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萬億元),打造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二是韓國政府還將為相關企業減免稅負,十年內培訓3.6萬名芯片專家,吸引更多國外的投資,并計劃為支持本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立法。據悉,全球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爾計劃未來4年內將在韓國投資24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7億元),在韓國打造一座光刻機設備再制造工廠及培訓中心。所謂的再制造工廠,即通過必要的拆卸、檢修和零部件更換等操作,將淘汰的產品予以翻新,再制造產品在性能及質量上與新品相差不大。
目前,日本也正在制定芯片產業投資規劃,擬設總額2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8億元)的投資基金,重點是扶持日本國內的尖端芯片研發生產,該規劃最快將于6月出臺。規劃還擬增加用于援助芯片生產技術開發的預算,支持芯片企業新建工廠,并計劃吸引美國的實力企業,目標是通過國際合作強化供應鏈。還計劃到2030年,使日本在電動汽車所需的新一代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提高到40%。
在歐盟看來,歐洲在全球芯片市場份額約為10%,對外依賴較大的情況亟待改觀。因此,歐盟擬投資5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918億元)用于支持、補助芯片相關企業,并為企業減負。此外,歐盟也在考慮建立包括意法半導體、恩智浦、阿斯麥爾和英飛凌等公司參與的“芯片聯盟”。采取這些措施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洲芯片產量的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20%,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緩解汽車芯片短缺困境,可能至少要到2022年至2023年。“這雖然是一段極其困難和痛苦的時期,但也是一段可以認真反思既往得失,可以抓住機遇亡羊補牢有所作為的時期。”華南理工智能感知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睿林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趙建國)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