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電池將大規模到來 數據不通暢成動力電池回收痛點
2021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越過了10%的重要節點,進入了新的增長時期。2009年市場推廣以來,截至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75%。盡管保有量總數不高,但示范推廣時間已不短,動力電池退役即將迎來高峰。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曹國慶展示的數據證實了高峰即將到來。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因此出現,由于退役的動力電池必須回收處理,否則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然而,動力電池數據共享不暢通,回收之路漫漫而悠長。
退役電池將大規模到來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不太高的時候,退役動力電池的問題不太突出,隨著示范推廣汽車數量的逐漸增多,退役動力電池的問題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據資源強制回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共回收處理廢舊動力電池約1.1萬噸,其中來源于研發實驗和生產制造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約0.8萬噸,產生于新能源汽車報廢動力電池約0.3萬噸。
2015年之后,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量與裝機量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截止2018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配件量超過130GWh,2019年底累計超過了190GWh,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退役電池累計約為25GWh(約20萬噸),其中退役電池累計梯次利用量約為14GWh(約11萬噸),直接報廢量約6萬噸。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對退役電池也進行了測算,假設乘用車電池退役年限為7年,商用車電池退役年限為5年,預測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量約為11.6GWh,其中三元電池2.2 GWh,磷酸鐵鋰電池8.8 GWh。
據此推算,到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116 GWh(約89萬噸),其中2025年退役電池累計梯次利用量約為65 GWh(約50萬噸),直接報廢量達23萬噸。
全國各地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不盡相同,退役動力電池的分布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京津地區新能源汽車較為集中,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市場潛力巨大,2020年退役10446噸,其中北京市5058噸,天津市2974噸,河北省2414噸。
動力電池回收痛點
如果不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將在安全、環境,資源利用等多個方面造成不利的影響。贛州賽可韋爾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孟笑說,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廢舊動力電池還有殘余的能量,活性還比較高,具有觸電、爆燃、腐蝕等安全隱患。從環境的角度看,退役動力電池含有鎳錳鈷等二類重點防控重金屬及有機物氟、磷電解液,DMC等酯類有機危險廢品,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動力電池需要的鋰鈷鎳等元素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4%,96%和80%,這幾種元素在已形成了對外依賴,加強回收利用可以減緩這幾種元素的對外依存度。
但是,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痛點很多,阻礙著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巴特瑞科技哈爾濱研發中心總經理明躍彬說,回收利用過程中的挑戰主要有6個方面。回收電池市場魚龍混雜,這導致定價比較困難,回收市場企業眾多,有些企業不具備資質,經常用高價搶資源。這些企業沒有環保成本,敢于開高價。
在回收領域,廠家分類倉儲無指導標準,企業需要自行摸索經驗。環保要求的多樣化污染物排放的壓力巨大。廢舊動力電池還會存在運輸環節的安全風險。不止在回收利用處理過程中,生產環節也無時無刻不存在安全風險。平時利用產品標準缺失,濕法冶煉副產品出口缺乏等問題,也困擾著行業的發展。
明躍彬還提到,在回收處理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動力電池PACK信息無法識別的現象,這會降低動力電池價值評估準確性,增大體制利用風險,也無法采用快速高精度的檢測方法。信息不能識別,還會導致無法確定其中的元素含量,無法進行安全性能評估,更無法進行價值判斷,也很難確定質量檢測標準。
坊間普遍認為,大量的退役動力電池流向了非正規渠道,即黑市小作坊。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趙小勇說,與正規企業相比,黑市小作坊有自己特殊的電子來源,回收工藝,簡單粗暴,以低成本獲取高利潤,據行業分析師測算,小作坊綜合回收的毛利潤約為60%,遠高于專業回收公司的20~30%。豐厚的利潤是黑市小作坊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
數據不通暢是關鍵痛點
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曾有230多家,經過大浪淘沙,2020年仍有70多家企業實現了動力電池配套。每家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參數不盡相同。動力電池回收企業需要全面掌握這些數據才能很好的實現梯次利用及回收處理。然而,動力電池數據不暢通成為了整個行業的痛點。
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區漢成說,動力電池是數據驅動的業務,但是很難有企業可以看見全量的數據。主機廠擁有最全面、最準確的動力電池數據,但是主機廠提供數據的積極性并不高。
記者在東莞調查動力電池回收流向黑渠道的時候,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如果動力電池數據太透明,企業內部人士很難操作動力電池流向非正規渠道,即流向黑市小作坊,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上,拴著很多人的利益,企業內部人士、中間商、黑小作坊等都附著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上。
區漢成還提到,監管部門要求主機廠承擔主體責任,但是動力電池都在用戶手上,無法確定產權,回收企業就拿不到電池。“看不到數據,拿不到電池,是回收處理產業鏈不通暢、難以落地的主要原因。”區漢成說。
問題已擺在面前,如何解決?區漢成建議,提高回收政策、標準體系參與度,我國現有的回收政策以及標準體系制定有標委會、協會等參與,還應該進一步提高參與度。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