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2021年拼命擴張的比亞迪,增收不增利,白玩了嗎?

2022-04-06 07:58:12來源:鳳凰網汽車  

“這份全年財報不及預期,更遠不及半年報,不夠好看。”

這是外界對比亞迪2021全年業績的普遍印象。

3月29日,比亞迪公布2021全年業績財報,數據顯示營收大幅增長,但利潤卻沒有實現同步增長。

2021年是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瘋狂增長的一年,被資本看好,作為新能源股重要風向的比亞迪,銷量更是水漲船高,可為什么增收不增利?

營收不背鍋

財報顯示,2021年比亞迪實現營收2161.42億元,增幅38%,但歸母凈利潤30.45億元,跌幅28.08%,扣非凈利潤只有12.55億元,跌幅57.53%。

從業務總量看,2021年比亞迪旗下三大板塊表現都不錯。

汽車業務方面,比亞迪汽實現新車銷量達72萬輛,較上年增幅超82.8%。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全年收入約1125億元,增幅34%;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59.4萬輛,增幅232%,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7.1%。

汽車業務的增長與幾大動作分不開,年初比亞迪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標識,之后發布了高端旗艦產品「漢」,7月上市以來銷量屢創新高。混動領域,年初發布的「DM-i超級混動」車型「秦PLUSDM-i」、「宋PLUSDM-i」和「唐DM-i」三劍齊發,獲得了銷量的成功。12月,「DM-i超級 混動」家族再添一員,「宋Pro DM-i」正式上市。純電動汽車領域,四月全系換裝「刀片電池」,并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獨特競爭力;8月,搭載「e平臺3.0」的首款車型「海豚」上市。

渠道變革方面,11月正式發布「海洋網」在傳統4S店銷售模式上新增了商超店和城市展廳。

在海外,正式布局歐洲市場,首站挪威,計劃于年底前發出的1,500輛「唐EV」已順利抵達,并完成了1,000輛的交付。

其他的兩大業務:手機部件、組裝及其他產品營收為864.5億元,增幅44%;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營收為164.7億元,增幅36%。

以上三部分收入在總收入占比分別為:52.%、40%、7.6%,而上一年度此數據分別為:53.6%、38.3%、7.7%。對比來看,各業務占總收入比重狀態基本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比亞迪在資本層面有兩大動作:

其一,旗下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分拆上市申請獲深交所受理,利于比亞迪半導體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客戶多元化,增強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其二,伴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爆發,1月和11月精準把握發行窗口期,分別成功完成兩次新H股閃電配售,合計募集資金近438億港元。為加碼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投入提供資金支持。

整體來說,比亞迪壓中了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半導體、光伏發電和儲能等多個新型朝陽賽道,在業務擴張和增長的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和消耗。

利潤哪去了?

單從汽車業務來看,毛利潤并不低,達到17.39%,但是相比2020年下滑7.8%,但是依然優于其他業務板塊。

或許為了粉飾報表,比亞迪財報只列了電子板塊和汽車板塊的細分利潤率,電子板塊的毛利只有7.57%。

比收入飆漲得更厲害的是營業成本,汽車營業成本增長47.52%,遠高于收入增幅34%。手機等電子業務板塊的成本增長也接近50%,同樣高于收入增幅。

成本增長最厲害的當屬儲能與光伏業務,超過50%,但是營收增長僅為36%。毛利必然更低。作為新型產業,儲能和光伏業務拖累利潤也是意料之中。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在建工程投入約202.8億元,上一年該數據約61.1億元。

回到汽車業務板塊,2021年是比亞迪新能源圈地跑馬的一年,在全國多個地方投資建廠,或將實現從三大生產基地至九大生產基地的擴張。

此外,2021年新能源車物料,尤其是電池材料的價格陡峭上漲,使得動力電池成本激增。

2020年財報中,口罩收入并入汽車業務中,貢獻了超百億收入,這一不定因素導致2020年該板塊的基數較高。

另外,2021年比亞迪新增近6.8萬生產員工。據了解,由于產能壓力,自2021年下半年,比亞迪忙于擴產和與之相關的員工儲備工作。2021年四季度支付薪酬較三季度增長15.6億元,其中包括員工獎勵。

理論上,利潤還受新能源補貼退坡影響。但是從財報來看,2021年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2.63億元,比2020年的16.78億政府補貼,還多出來5個多億。

但依據政策計劃,2021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最后一年。未來必然受到影響。

結語:

“從毛利角度來說,比亞迪汽車方面還是賺錢的。只是整體業績被員工工資(銷售或管理費用)、口罩基數及缺芯幾方面影響吃掉利潤。2022年,從比亞迪的在手訂單和全年銷量預期角度,都是看好的,個人預計汽車方面盈利會比Q4有大幅提升”,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白毅楊如是說。

財報數據中,近655億元的現金流與近948億元的總資產增長,體現出比亞迪的擴張步伐與態勢。149億元的合同負債,意味著旺盛的訂單量。約732億元的應付款項,可看出其作為強勢OEM對上游市場的強大議價權。

2021年比亞迪財報增收不增利背后,是企業成長期的正常狀態。

2022年,比亞迪不缺產品驅動。插電式混動車型「宋MAXDM-i」、「驅逐艦05」 等搭載「DM-i超級混動」技術的車型相繼上市。純電動方面,繼「海豚」之后,搭載「e平臺3.0」的「元plus」車型已于2022年2月上市,后續將有更多搭載「e平臺3.0」的車型在「王朝網」和「海洋網」推出。

在資本布局方面,2022年2月,比亞迪半導體分拆上市申請成功過會。如果能夠順利IPO,拆分后比亞迪的整體市值會有很大變動。

但是,2022年開年,由于戰爭等宏觀因素的影響,給一切都蒙上了不確定的陰影。電池的上游原材料價格飆升,傳導到終端導致各家新能源車的價格普漲。油價與電池價格的雙向增長下,新能源車的具體走勢還不明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