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全球關注:30 年過去,終于看懂了《灌籃高手》

2023-05-02 11:20:13來源:ZAKER科技  

本文涉及輕微劇透,請酌情閱讀。

很少有一部運動題材的電影會像《灌籃高手》這樣,開場即高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許多運動題材的電影,往往需要首先交代前因,主角需要在歷經身體和心智的雙重磨煉后,才能最終站在某個頗具分量的比賽場上——這場比賽常常也被設定為全片的高潮而加以精心刻畫,力求跌宕、震撼人心。《灌籃高手》卻一反套路,一開始就把鏡頭對準了一場全國大賽,對前因的交代則放進了穿插其中的閃回里,與其說它是在講一個故事,不如說它是把一場原本二十分鐘就可以講完的比賽,拉長到了兩個小時。

這也是作為一個二十多年前從未在電視上看過《灌籃高手》動畫片的觀眾,看電影時最直接的觀感。

《灌籃高手》TV 動畫在日本的播出時間橫跨 1993 年至 1996 年,在中國內地,除了有少數粵語區的觀眾能有幸以一年左右的時間差觀看到這部動畫的粵語配音版本(當時的粵語版片名還叫《男兒當入樽》),大部分內地觀眾接觸到普通話配音版是在 1998 年。用 " 風靡 " 來形容《灌籃高手》當年在國內大范圍播出后的盛況一點都不夸張,沉迷追劇的中學生小學生,每天討論的話題除了《還珠格格》,大概就是《灌籃高手》。

所以當 25 年后《灌籃高手》電影出現在內地大銀幕,上映十天(截至 4 月 29 日)拿下 4.86 億的超高票房和 9.0 的豆瓣高分(17.9 萬人評分),其實并不令人驚訝。

對于絕大部分當年的青少年觀眾來說,《灌籃高手》可以說是足以沖擊自己生活和觀念的存在。它代表了一種現實中不可能被滿足的欲望,在國人的衣著打扮還沒有從寬大西裝、干部風襯衫和素色連衣裙走出的 90 年代,他們無法像櫻木花道一樣染一頭紅發,像流川楓一樣戴著耳機酷酷地騎自行車,又或是像宮城良田一樣戴耳釘;更多時候,他們要面對的是父母老師給自己的學業壓力,被壓抑的運動需求這時也只能借助《灌籃高手》這樣的文藝作品來得到短暫滿足。

籃球恰好又是當時迅速發展的一項運動。90 年代中期,喬丹帶領的公牛王朝剛拿下第一個 NBA 歷史三連冠,CBA 正式創立,中國男籃 " 黃金一代 " 第一次打進世錦賽八強……看完《灌籃高手》開始打籃球的人更不在少數。

《灌籃高手》似乎就是為那個時代而生的,在文化資源稀缺的年代,它也難能可貴成為了一部深刻參與了一代人成長的作品。

因此我們也無法脫離 " 情懷 " 來談《灌籃高手》,這或許可以解釋文章開頭提到的,電影為什么會以一場比賽作為主線。三十年前的那版 TV 動畫,結尾停留在了湘北籃球隊出發前往參加全國大賽之前(這原本是漫畫中的高潮部分),但不同于許多老牌日漫 IP 持續推出新劇場版動畫的運作方式,《灌籃高手》自 1996 年完結之后,幾乎沒有再進行過任何改編和更新。" 全國大賽 " 幾個字就像觀眾的一塊心結,直到這部《灌籃高手》電影,它就好像在說,是時候給觀眾一個交代了。

這種 " 情懷向 " 的電影通常會被認為對新觀眾不那么友好,就像如果不去了解《灌籃高手》的故事背景,初看電影的觀眾也許就會有 " 為什么要花兩個小時講一場比賽 " 的疑問。

盡管如此,類似的疑問卻并不會持續太久。

即使你不能把聽說過的角色名字和形象一一對號入座,你一樣能看懂《灌籃高手》電影。電影選擇將宮城良田——這位在之前的漫畫和動畫里著墨并不多的角色作為主角,在穿插的閃回片段中講述了他從最早開始打籃球,一路以來經歷的曲折,到最終和母親和解的故事——這幾乎已經是一個完整到沒有瑕疵的故事。

《灌籃高手》電影制片人松井俊之近日在接受日本當地媒體的采訪時就提到,井上雄彥(《灌籃高手》原作者)導演帶領的創作團隊里,大家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就是,將這部影片打造為 " 井上雄彥新作 " 來欣賞," 這是一部只有在電影院才能看到的《灌籃高手》",同時 " 也希望能讓所有觀眾,在沒有任何先入為主門檻的情況下也能享受這部影片 "。

至于為什么會選擇宮城良田作為主角,井上雄彥本人也在采訪中談到,他希望電影能從一個新的視角入手," 三年生是以 ‘大猩猩’為中心,三井也有他自己的故事,櫻木和流川楓是對手,身為二年生的良田被夾在中間,于是我這次就想講述良田 ",他還講到," 如果只是按照原作來做同樣的東西,對我而言實在不太有欲望 "。

看上去,《灌籃高手》電影講了一個再樸實不過的故事。它不像宮崎駿老爺子的作品充滿了各種奇幻想象,也不是新海誠式的唯美,更和今敏那樣充滿哲學式的探討不沾邊,它只是在原原本本回憶和還原一個故事,這讓《灌籃高手》顯得比大多數的日漫作品都要寫實。

有媒體曾這樣評價《灌籃高手》," 這是一部有濃烈現實風格的作品,它沒有怪力亂神,沒有飛天遁地,忠實還原了校園和球場的情愫,能給讀者極大的心理共鳴。" 而與其說《灌籃高手》電影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不如說這種風格本就是這部作品的底色。

如果再去回看《灌籃高手》TV 動畫的劇情,就會發現這部作品其實充滿了遺憾和無奈,就像這位作者的描述——

" 三井壽因為受傷和混社會兩年沒有練球;赤木剛憲終于找到了能夠制霸全國的隊友卻即將畢業;湘北好不容易擊敗了衛冕冠軍,卻倒在了作者都沒畫出來的一場比賽;櫻木花道看似用不盡的精力和天賦,其實也有被耗盡的時候,他不過是一個普通高中生而已;赤木剛憲在認清自己只是 ‘泥巴里的比目魚 " 后,終于甘心當一個為隊友擋拆、搶籃板的藍領球員…… "

同樣延續到電影里,宮城良田 168 公分的個頭讓他一直以來在籃球場上備受質疑;從哥哥那里繼承了對籃球的激情和信念,卻一直都活在優秀的哥哥的陰影之下;他孤單的成長軌跡和嚴肅的家庭氛圍何嘗又不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灌籃高手》的現實主義風格,有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它的繪畫風格。

《灌籃高手》其實代表了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漫畫主流的一種寫實畫風,它不同于早期許多由簡單線條組成的日漫,也區別于今天市場上主流的萌系畫風。據說井上雄彥在花比賽分鏡時有時甚至會去臨摹 NBA 賽場的畫面(電影版則采用了 " 三渲二 " 的畫法,即用 3D 模型渲染出 2D 作畫的風格,同時結合動捕以及對關鍵幀的手動修改),這也使得觀眾一直以來圍繞《灌籃高手》的一個很有趣的討論點在于,幾個球員到底誰技術更好、誰比誰跳得高、誰比誰更快、誰又比誰投籃更準——這讓人感覺似乎不是在討論一部動畫,而是一部真人作品。

表現手法的寫實,也讓《灌籃高手》中的情感表達更加真實,觀眾從而更有代入感,去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

盡管《灌籃高手》的故事里充滿了遺憾和無奈,但它更是富有力量的。電影在豆瓣的一條高贊短評是這樣寫的,

"《灌籃高手》里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一句是安西教練說的 ‘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提前結束了’,一句是井上雄彥在畫完《十日后》(注:井上雄彥于 2008 年出版的一本記錄全國大賽結束十天后發生的小故事的畫冊)說的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這兩句話陪我走過了很多年,一句在迷茫時用來加油打氣,一句在失敗的時候安慰自己。30 年過去了,故事里的少年仍是少年,而我已經成為了他們眼里的歐巴桑。"

《灌籃高手》里的這些情緒,也是很多觀眾在長大后才經歷和明白的事。甚至是連井上雄彥自己,也在從當年創作《灌籃高手》時 20 歲左右的小伙子長成如今 50 歲大叔的過程中,有了更多對作品和角色的理解——

在被問及為什么在電影中增加了許多原作中沒有出現的宮城良田的家庭故事的部分時,他回答說," 當年漫畫連載的時候,我是 20 歲左右,我最擅長的是描述高中生的視角,或者不如說我只知道高中生的視角。在那之后我年紀也長了,視野隨之也變寬了,我想要描述的東西也變得更多了。"

或許在很多新觀眾著迷于《灌籃高手》電影中緊張刺激的比賽段落時,老觀眾們會在電影院座位上悄悄感嘆一句:30 年過去,終于看懂了《灌籃高手》。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