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city walk,從爆火到被群嘲

2023-07-30 09:18:00來源:ZAKER科技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資料圖)

編輯、制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 你 citywalk 了嗎?"

如果你在幾個月之前拋出這個問題,對面也許會問你:city walk 是啥玩意兒?

但如果你現在問,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一句陰陽怪氣:

" 滬簽辦下來了嗎,就敢去 city walk?"

如果用小紅書的官方定義去解釋 city walk,你會得到一個看上去有點似是而非的答案。

city walk,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游,是一種城市微旅游方式。指的是幾個人一起,在專業領隊的帶領下,按設定路線和主題,步行游走城市街區。它不同于走馬觀花拍照打卡式的旅游,也不同于街頭閑逛,強調與城市深度交流,更接地氣兒地認知城市,更真實地了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變遷與創新。

但如果換個詞就變得很好理解了:散步、瞎逛、壓馬路、遛彎兒。

所以當 city walk 的 " 早鳥票 " 收費標準流出時,許多網友拍案而起——

真當我是人傻錢多嗎,當街溜子還要給你交錢?

荒誕的噱頭是一方面,但不得不承認,city walk 確實在年輕人當中火起來了。

以上海為軸心,city walk 的風還是吹到了全國各地。不僅是北上廣要 walk,諸位新一線城市也要抓緊 walk 起來,全面提升城市的網紅氣質。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杭州一位博主發起的英文版 city walk。

要求是全程必須只能用英文交流,可以不說話,也可以用手比劃,buff 疊滿。

自成年之后,再也沒參加過英語角的小王表示,看完活動要求她夢回初中,仿佛看到了英語老師早讀課站在教室后門。

"city walk" 從萌芽、出圈、爆火,到現在成為外地網友刺向上海 IP 的一把利刃,整個過程不到兩個月時間,離不開小紅書——這個中國第一生活方式社交平臺——的助力。

在小紅書搜索 "city walk",顯示結果有 52 萬篇筆記,早在去年,在小紅書發布的《2022 年十大生活趨勢》中位列第五。city walk 從一開始就被塑造為一種帶有城市中產味道的 " 生活方式 ",和飛盤、騎行、戶外、露營一樣,是一到季節就會被拿出來溜溜的都市風潮,只不過 city walk 和幾位前輩相比,對場景和道具沒有過多要求,成本更低。

但吊詭的是,如今 city walk 火成了現象級生活方式,仍然很少有人能清楚定義到底什么是 city walk。

你說它漫無目的吧?不夠準確,因為它有時候 " 目的性太強 "。

因為 city walk 講究穿搭和拍照,穿著大褲衩子大背心,頂多算你 " 下了趟樓 "。

畢竟讓你出去 city walk,不是真的傻呵呵刷新微信步數的,而是搭配 " 生活方式大禮包 " 體驗城市中產的一天。

真正的 city walk 老鳥會準時端好冰美式出現在拍照最好出片的武康路和安福路上,在著名的 Alimentari Grande 或者 RAC 淺拍一組 " 假裝在巴黎 ",順便吃一個擺盤精致的三文魚班尼迪克蛋和奶酪火腿拼盤。

晚上可能還要坐在某家 bistro 小酒館里淺酌一杯,或者在公路商店門口的馬路牙子上端起塑料杯子里的金湯力,留下 " 這就是上海的松弛感 " 九宮格,最后打開 vsco 軟件進行 p 圖,文案里一定會高頻露出 chill 和 vibe 等詞匯,給完美的 gap day 畫上句號。

圖源:小紅書

你說它有文化意義吧?有,但不多,因為不是每個人 city walk 都能配個導游。

抖音博主 @晴朗 為了研究 city walk 到底是怎么個 walk 法,特地找了一位上海 city walk 專業向導。該向導普通版本的收費是 88 元 / 人,由于博主沒湊夠開團人數,3 人小團的收費高達 1200 元。

在武康路到華山路這短短 1 公里的路程里,向導作為生長于斯的本地人,為他解說了建筑風格、歷史故事、名人故居等等。博主表示,這一路確實有收獲,請個導游講解,也算是陶冶情操,教育意義拉滿了。

但有些回過味來的網友覺得,有那 1200 塊錢我干點啥不好呢,非得找個市內導游帶我玩?

圖源:抖音

其實許多普通人都在無意識中進行著 city walk 的行為,只不過換了一個看上去非常洋氣的馬甲,把戰戰兢兢的老百姓唬住了,生怕自己 walk 得不夠標準。

你專門來到網紅街區,買了一杯竹筒奶茶,站在 " 我在 XX 很想你 " 的路牌下拍照十余張,晚上準時出現在該街區冤種最愛的中西混合餐廳。這可以是 city walk。

你隨便找了一個地方瞎轉悠,順便在路邊買了個包子,上了個公共廁所,晚上找了個共享單車騎回家。這也是 city walk。

自從 city walk 成了流行趨勢,社會學家項飆和他的那句 " 找回消失的附近 " 平均每天要出現在 10 個剛進行完 city walk 的松弛感文案里。

消失的附近到底找沒找回來咱也說不清楚,但 city walk 終究還是變成了一部分人的狂歡和另一群人的冷眼旁觀。

一位網友總結了自己的 city walk 如下:去廁所摸魚是 toilet walk,帶薪如廁是 gap shit。只要膽子夠大,寫字樓都能讓你 walk 出田徑場的風范。

圖源:小紅書

居住在北京天通苑的打工人一定明白,自己每一天都在用生命 city walk,強度至少能拉爆 10 個小紅書網紅。隨機抽取一位小紅書網紅體驗一下天通苑通勤,恐怕他 / 她這個月都不想出門了。

與此同時,在八王墳公交站等待擠上公交車回通州的小王也啞然失笑了:想要進入東四胡同進行 city walk,她至少要提前三個小時出門。

在 city walk 成為現象級段子之后,揶揄滬上生活方式也成了互聯網新樂子。

在抖音,嘲笑 " 滬國 " 甚至變成了爆款話題。

抖友們只要路過上海精致生活小視頻,就會輕置雅臀,在評論區輕輕地留下一篇《精品滬上中產白領生活指南》。

重點要素非常刺眼:gap day、必備牛油果和班尼迪克蛋的 brunch、Lululemon、Fendi 聯名喜茶、LV 聯名帆布包。每個關鍵詞背后都帶點兒韭菜味。

圖源:抖音

而滬上生活方式也從曾經精致小資的代名詞,變成了另一種被全民調侃的風潮。你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 IP 在此刻無比團結,甚至還有上海 IP 的網友也自發加入大部隊。

早在 2021 年,在上海打工的文字博主 @推拿熊 就作出過重要指示:法蘭西正統在上海。

在這片 6340.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濃縮了巴黎、洛杉磯、東京、首爾與臺北,全中國向往城市中產生活方式的年輕人,齊聚此地,共襄盛舉。

" 靜安區(注:不含新靜安)黃浦區及部分徐匯區及長寧區,是上海法式生活方式的橋頭堡。主要法就法在環新天地,從靜安寺到新天地,巨富長,含法量超標,法國人來了都要咚咚咚磕頭,路易十四都沒見過那么法的安福路。

上海最中產的家庭們都攜家帶口(注:一夫一妻兩個老人兩個小孩兩個狗),在濱江綠地,沏咖啡的沏咖啡,攝影的攝影,朝狗扔飛盤的扔飛盤。比美式生活還美式。

長寧古北,東京與你同在。東京感強到,在下雨天,古北區的日料店老板,給主婦們倒好咖啡,會在店門口揮高爾夫球桿練習,古北的飯館都是中日英三語。

閔行虹井路虹泉路,首爾與你同在,韓國人走進去吃烤肉,小菜比老家餐館給的還多,會以為回家了。韓國游子走進這里,喝一口豆腐湯,恍然間發現自己歸鄉了

衡山路華山路,臺北與你同在,臺式烤腸會沿著音樂學院的街熏出味。在這里背樂器經過的行人比自行車還多,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三分陽光三分瀟灑三分疲憊與一分小確幸。"(@推拿熊 微博)

而現在,這種魔幻而精致的生活方式更加具象化。

各大博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滬上生活方式模版(僅為調侃,切勿認真)。

上海親友如相問,一杯美式在玉壺。上海是全球咖啡門店數量最多的城市,是咖啡神教的應許之地,這里的水龍頭流淌的都是冰美式。

如今,上海年輕人走進平平無奇的星巴克都臉紅,手上不端個帶 M 的杯子就空落落的,不管這個 M 是 Manner 還是 M stand,如果都不是,那最好是 blue bottle。當然,這幾個品牌都比不過需要提前預約的 o.p.s.,一杯 55 元的特調,不排兩個小時都不一定能喝到嘴里。我曾有幸在寒風中排過這家咖啡店的隊伍,終于輪到我的那一刻,有一種去老師辦公室批改錯題的緊張感與青澀感。

冰激凌要吃 gelato,意大利語,注意發音不能讀錯,并且還要和人爭論 gelato 到底算不算冰激凌。

吃飯要吃 omakase,據說毛病越多的店越地道。如果最近手頭緊,那就去著名輕食餐廳 wagas 和 gaga 啃啃羽衣甘藍綠化帶。

在自行車王國,出行首選復古自行車(非共享單車),牌子鎖定在 Tokyobike、2wheels 和小布,和北京寬闊的路面比起來,只有上海的梧桐區馬路能穩穩托住復古自行車纖細的車輪。

穿衣服一定是新興的中產必備三件套:始祖鳥、Salomon 和 Lululemon。屁股上要恰到好處露出 logo,最好還要擁有半個衣柜五顏六色的 align 瑜伽褲,騎在動感單車上的腰桿子都挺直了。

健身房一定是 super monkey 和 pure,如果你拿著一張樂刻季卡,遇到同事都會紅著臉躲避。

電子設備一定是蘋果全家桶,手機殼一定是 casetify,耳機一定是價值 3999 元的 AirPods Max,播放的音樂必須來自 Spotify(美區賬號),再不濟也是 Apple Music。聽播客一定是蘋果自帶的播客軟件或者小宇宙,用喜馬拉雅聽郭德綱相聲和兇殺案全集請連夜坐火車離開。

養狗一定要選普通城市不常見到的犬種,比如靈緹或者伯恩山,畢竟狗也是時尚潮人出街的單品之一。

以上這些生活方式,最后都要落在一個有腔調的相機上面才能 " 出片 "。背著又笨又重的尼康佳能,只會顯得你和街上的老法師同流合污,真正的潮流人士手里一定是小紅書最火的 ccd 和拍立得,可以考慮再入手個理光 gr 和富士。或者你也可以去搜一篇攻略:《iPhone 這么拍真的很富士》。

就上面這一套絲滑小連招打下來,我就問閣下該如何應對?

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所謂的 " 滬上生活方式 " 甚至連模版都是一樣的,人人復刻,人人參與,流水線制作,越來越精細化,一點岔子都出不得。

想要像模范網紅一樣如此生活,背后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

由此,嘴損的網友發明了一套全新貨幣計量方式——滬幣。

簡單來說,滬幣的匯率如下:

1 滬幣 =6 人民幣 =25 東北幣

因為在上海,不會有人永遠 18 歲,但永遠有人在 18 歲的年紀選擇拿著鈔票去排隊。有人花兩個小時排隊買 98 塊錢的面包,有人為了喝一杯 55 塊錢的咖啡提前一天就在小程序預約。

而這些錢在東北早市或許可以買到三天的伙食。

更損的人還發明了 " 滬簽 "。

想進入上海,先要去 " 滬國大使館 " 面簽。一旦你的檔案顯示,你曾經喝過蜜雪冰城,吃過華萊士,那拒簽的黃單子是沒跑了。

據說現在連腳上穿 Salomon 都不保過了,至少還要看看你的畢業院校是不是 QS 排名前 50。

最后,一段著名的無聲 dance 視頻,把 " 滬上生活方式 " 送上了一個全國人民無法理解的高度。

畫面中的人們帶著復古耳機,在街上進行著整齊劃一的 " 靜音舞蹈 "。其中領舞的是一名黑人兄弟,旁白的粉背心男士緊跟黑人領舞的動作,生怕自己下一拍動作做錯。

原來這就是中國人 " 緊繃的松弛感 "。你說他們松弛吧,卻連一個舞蹈動作都不敢落下;你說他們緊繃吧,卻能在車水馬龍的地方表演松弛。

正應了流傳已久的那句 " 一開始覺得很裝 b,但一想到在上海又覺得很合理 "。

而這一套連招搞下來,搞得上海本地人也沉默了:如此生活三十年,第一次在互聯網被老家拒簽。

那套風靡小紅書的生活方式,逐漸跟上海這座城市本身沒有多大關系了。

白玉蘭的包子也不貴,路邊的粢飯團也是正常價格,豆漿油條當然比咖啡可頌便宜,走出內環,房租價格甚至比北京還友好一些。

但如果你要在這里追求紐約巴黎老克勒的生活,那成本自然水漲船高。

上海就在一輪輪中產風潮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實體小紅書樣本。

當郭敬明寫下 " 出了內環就過敏 " 的顧里時,恐怕也沒想到自己夸張的寫作手法如今照進了現實。網友們建議他重新執筆,創作《小時代 5:白領時代》。

優雅,太優雅了。王家衛來了也得悻然離開。

假裝松弛這件事本身,非常不松弛。就像假裝中產的人,活得比誰都累。

松弛感的橫空出世,更像是后疫情時代被媒體和各大商家販賣給年輕人的概念。

它也具象在年輕人的穿搭里。

越來越多 " 松弛感穿搭 " 被奉為近兩年的新潮流。先是老錢風,后有 clean fit,這種被稱為 FDG(Futur Directeur General)的風格,主張寬松和閑適,可以理解成法國人漫不經心的態度。

而那些刻意的、緊繃的、過分用力的、一個勁往上鉚的——都會被歸為不夠優雅的姿態。

但許多人都忽略了,只有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份不用生產勞動就能維持的閑適氛圍,才是松弛感的秘辛。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松弛的資本,甚至大多數人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有閑階級的 " 有閑 ",建立在不用打工維持生計的基礎上。

干凈整潔的服飾之所以有令人愉快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全部原因)在于它暗示出穿著者能夠享受有閑,無須參與任何種類的生產勞動。漆皮皮鞋、光潔無瑕的亞麻織品、光鮮亮麗的圓筒形禮帽,以及能大大提升紳士的天生尊貴感的手杖,這些物品的大部分魅力來自一個共性:它們都能清楚地表明,穿戴者在這樣的行頭下是無法從事任何直接對人類有用的職業的。優雅服飾之所以能達到其優雅目的,不僅因為其價格昂貴,還因為它是有閑的標識。它不僅表明使用者能夠消費大量財富,也說明他只進行消費,不進行產出。(《有閑階級論》)

松弛感甚至放置在整個東亞都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緊繃了 30 年,學習公式,學習上岸,學習競爭和追趕,突然又被教育學習松弛。當人們把一種氛圍感作為課題去學習、攻克、模仿的對象的時候,又想學,又學不會,越學越擰巴。

因為松弛感的本質,是一切欲望都被滿足后的饜足感和厭倦感。當一個人的欲望都快溢出屏幕了,還松弛得下來嗎?

于是,自然就出現了 " 緊繃的松弛感 " 這樣矛盾的景觀,變成了新時代的都市寓言:努力半生,最后只為了得到一個顯示自己毫不努力的機會。

而這種極致的矛盾感,最終會讓人看了產生 " 恐怖效應 "。一邊不知疲倦地往身上堆疊消費主義符號,另一邊又擔心自己的姿態不夠優雅。

于是,越來越多抖友開始嘲笑他們是 " 上海薩普 "。

薩普協會(La Sape),是 " 格調營造者和優雅人的協會 "(Soci é t é des Ambianceurs et des Personnes l é gantes)的簡稱,"sape" 一詞在法語中既有 " 服飾 " 的意思,該協會集中于剛果民主共和國。

薩普協會的成員被稱為 " 薩普洱 "(sapeur),他們家徒四壁,卻喜歡一擲千金購買華服,用西服領帶在垃圾堆中保持優雅高貴的紳士派頭,寧愿餓肚子也不愿穿山寨貨。但抖友們有所不知,從殖民歷史的角度看,薩普們離奇的消費觀念,其實是為了反抗殖民者 " 不讓非洲原住民穿西裝 " 的壓迫。

國人假借這個概念,一股腦安在了安福路上的網紅身上:

他們的生活沒有達到可以肆意揮霍的水平,卻要勒緊褲腰帶追趕消費主義的早班車。坐在 20 平的合租房里,堆滿了在消費主義誘惑下買來的身份符號。

而這些身份符號,并不能換來任何實質性意義。

在社會中人際接觸最廣泛、人口流動最頻繁的部分,消費被最為充分地當作提高聲望的手段,人們也最為堅持于將其當作體面性的一個要素。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相比,炫耀性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大,消費的要求也更具迫切性。其結果是,為了表面上的體面,前者比后者在更大程度上習慣于勉強維生的拮據生活。(《有閑階級論》)

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一個人在大城市最大的松弛感,就是擁有一張 110 或者 310 開頭的身份證,外加一套或者幾套房產,以及一份不打工也能過得很舒服的生活。

想要在中國尋找本土的松弛感,建議去真正的松弛感 vibe 圣地廣東、川渝和東北。

一邊是拖鞋褲衩喝早茶,一邊是搓麻喝茶吃火鍋,一邊是沈陽勞動公園里肆意熱舞的中老年人。

這里沒人在乎誰今天買了什么牌子的帆布包,畢竟穿什么牌子,最后還是要坐在板凳上吃一碗 7 塊錢的小面。

那些發在社交媒體上的松弛感,在現實中又能抵過碎銀幾兩?

人們厭煩的其實不是松弛感本身,而是為了松弛感的標簽越來越精細的消費需求,卷天卷地最后還要卷松弛——最后變成了人人緊繃的 " 假松弛,真焦慮 "。

每天通勤 2 小時的小王小李小張們,在加班之余對付的那口飯也叫 brunch;躲在廁所里刷手機的幾分鐘也叫 gap minute;下班回家鉆出憋悶的地鐵,走在便利店的路上,就是他們自己的 city walk;在合租房的浴室里,或許他們也有過幾秒短暫的無聲 dancing。

他們也知道,那些漂亮的生活方式與精致的九宮格朋友圈,終究不是他們真正的生活。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