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車企們,別再折騰太陽能汽車了

2023-07-30 19:06:37來源:ZAKER科技  

為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有實力的國家都在研究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正處于環保領域風口浪尖的話題新能源汽車,自然也有意向太陽能方向發展,華為、特斯拉、豐田等行業巨頭均在研發汽車太陽能充電技術。

然而,從現在車企的動作來看,許多行業巨頭似乎走上了歪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汽車太陽能充電主要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在固定地點的建筑物頂部修建光伏發電裝置,然后再利用儲能裝置將電力存儲起來,除了可以用于汽車充電,還能并入國家電網,出售電力賺錢。

除了充電站,2015 年特斯拉推出的 Powerwall 也是這種方案。太陽能家庭儲能裝置不僅僅可以用于汽車充電和日常生活,還可以利用峰谷電價的變化,夜間趁著電價便宜,給電池充電,白天電價高,再把電力賣出去,賺個差價,蔚來汽車甚至推出了汽車夜晚充電、白天賣電方案。

(圖源:特斯拉)

這種方案成本雖高,但卻有不錯的實用價值,也能夠真正做到節能減排,但對于新能源車主而言,無論太陽能充電裝置部署在充電站還是家里,充電的體驗與傳統方案都沒有什么差別。因此,一些車企設計了另一種方案,那就是汽車自帶一塊太陽能充電板。

車企為汽車加裝太陽能充電裝置的初衷在于,一方面可以提升汽車的續航能力,另一方面則可以降低用戶的出行成本。至于對碳中和的貢獻,只能說聊勝于無。

看上去汽車太陽能充電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案,日本汽車巨頭豐田推出的新能源汽車 bZ4X 就支持選配太陽能充電裝置。前段時間,國內造車新勢力 AITO 問界汽車也曝出,將于今年底推出的新車問界 M9 將支持車頂搭載太陽能電池板,每日可提供 20 公里續航。

(圖源:廣汽豐田)

然而真的詳細了解之后就會發現,汽車搭載太陽能充電裝置簡直是離譜的設計。早在 2013 年,荷蘭造車新勢力 Lightyear 公司就推出了首款太陽能汽車 Stella,并且于 2019 年推出量產車型 Lightyear 0 的原型車。

該車頂部擁有大約 5㎡的太陽能電池板,理論上峰值功率可達 1.05kW,每日充入的電量可用于行駛 70 公里。日常上下班似乎夠了,但該車高達 26.3 萬美元的售價,令消費者難以接受,最終只收獲了約 150 份訂單。

投入量產后兩個月,該公司就暫停了 Lightyear 0 的生產,并于 2023 年初推出了迭代車型 Lightyear 2。結果卻是,新車推出后僅一個月,這家荷蘭造車新勢力旗下用于生產汽車的子公司就宣布破產。

一家造車新勢力破產很正常,但豐田 bZ4X 的太陽能充電裝置卻被網友們稱作 " 智商稅 ",甚至許多網友對于問界 M9 的太陽能充電也不看好,難道說太陽能汽車注定無法實現?

太陽能汽車與充電并非互斥關系,網友們不看好太陽能汽車,主要原因是太不值了。

以豐田 bZ4X 為例,加裝太陽能穹頂的費用為 20000 元,官方宣稱每年發電可行駛 1750 公里,平均一天也就不到 5 公里。官方標稱該車百公里能耗 11.6kWh,也就是說一年可發電約 203kWh。最近充電站漲價,一度電大約 1.5 元左右,一年可以省錢 304.5 元,大約需要 66 年才能回本。

回本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車輛要盡可能停放在有光線的地方,不能被室內停車場、地下停車場遮擋光線。

雖然國內已經取消車輛強制報廢年限,改為 60 萬公里強制報廢,但就算你很少開車,一年只開 1 萬公里,把車開到報廢,也回不了本。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汽車太陽能汽車不頂用,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未來也許能夠成為主流。小通只想說,期待太陽能汽車不如期待氫能源、核動力汽車。

圖源:pixabay

我們用數據說話,太陽常數是指與地球處于平均距離時,垂直輻射到地表的能量密度,以功率為單位,大約是 1.3608 ± 0.0005 kW /m ,按照 Lightyear 0 鋪設 5㎡太陽能電池板計算,假設完全沒有損耗,一小時大約能發 6.8 度電,足夠行駛約 50 公里。是不是很美好?但前提是一點沒有損耗,而且車子要一直跟著太陽走,畢竟陽光不會總是直射到同一個地方。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轉換效率大多在 15%~25% 之間,雖然有少部分高端產品轉換效率可以達到 30% 左右,但想要撐起太陽能汽車還是太難了。

到如今,問界 M9 的太陽能充電裝置一天僅能為汽車提供 20 公里續航,雖然比豐田 bZ4X 進步不少,但加裝太陽能充電器的成本太高,愿意買的人估計是真的一心為了環保,回本既不是不可能事件。

看著科幻片中未來的汽車,小通充滿了憧憬,無需充能,可以任意馳騁,甚至能夠在城市中飛行。不同科幻作品中,關于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科幻作品也給出了不同的方案,例如核動力、太陽能,以及《三體》中的微波超遠程充電等。

乍一看似乎太陽能似乎是最容易實現的,畢竟光伏發電歷史久遠,而且現在應用廣泛,甚至在小通的農村老家,都收到過創維的屋頂太陽能裝置廣告。

(圖源:pixabay)

至于核動力電池,準確說應該叫同位素電池,目前在航天領域使用較多,但一來成本高昂,二來功率太低,帶不動汽車。超遠程供電同樣存在問題,要知道,目前隔空充電不過能做到十幾瓦,就已有不少人擔心輻射問題。

雖然只是電磁輻射,但如果應用于功率高達數百瓦的汽車,輻射量會達到很恐怖的數值。然而就算是看上去最容易實現的太陽能汽車,此刻距離我們依然如此遙遠,永恒能源也許是遙不可及的夢。

或許未來人類會開發出各種新型能源,讓人類擺脫電力、化石燃料的困擾,讓更具使用價值的小型飛行器成為現實,只是那一天可能很久之后才會到來,我們還有機會看到嗎?

封面圖源:pixabay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