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中國今天開始對鎵出口管制

2023-08-01 13:29:31來源:ZAKER科技  

7 月的最后一天,中國宣布對無人機出口管制。8 月的第一天,中國將正式實施對鎵、鍺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只是多了一道許可程序。這是一次警告,兩次警告。

遲到的警告

上周,美國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NDAA),繼續打壓中國,包括限制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對中國的投資與技術輸出。此前,還有媒體放風說,拜登計劃在 8 月中旬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聚焦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這些都是中美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可能影響未來的技術。

美國政界與商界都很糾結。政客們既想升級,但又怕種種措施不起作用。這樣的數據,已經有很多。之前就有研究發現,貿易戰第五年,美國被脫鉤了;如今,開始有人喊出美國正在輸掉科技戰。

商界已經坐不住了,一起去華盛頓游說。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的高管,勸說拜登政府放寬限制。它們在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更擔心這將逼著中國企業走向團結," 使美國在該行業上永久失去機遇 "。

美國很清楚被卡住脖子的滋味。鎵與鍺這兩種元素,對于電動汽車、5G 電信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 LED 照明、光纖電纜或各種空間和軍事應用等其他重要用途的半導體產品生產非常重要。它們是實現向數字化、碳中和未來雙重轉型的關鍵原材。

中國在這兩種元素的全球供應中占據主導地位。目前,中國供應全球 95% 以上的鎵和 60% 以上的精煉鍺。但中國出手,是在美國出手的至少九個月后。中國是被迫動手的,經過了深思熟慮。

沒有贏家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的約翰 · 西曼認為," 當一個經濟體宣布將其優勢武器化的那一刻起,其他經濟體勢必會減少各自在這個領域的脆弱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經濟體的優勢就開始削弱;相互脆弱性是當今全球經濟的核心特征。"

這段文縐縐的話,通俗地講,就是美國的半導體優勢明顯,如果限制中國使用,那么中國就會追求自主可控,時間一長,中國發展起來,美國的優勢就沒那么大了;中國在自己優勢的關鍵礦產領域,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對于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家來說,技術卡脖子,卡著卡著就不靈了。

鎵與鍺,不是天然的儲量壟斷。這兩種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以低濃度存在,相當廣泛地分布在全球各地。它往往與相關賤金屬和礦物(例如鋅、鋁土礦或煤)一起生產;回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對鎵與鍺優勢的確立,主要是后工業經濟體的采礦業和重工業出現了空心化,產能都轉移到了中國。德國在 2016之前、匈牙利在 2013之前,都還在生產粗鎵;在 2018之前,提取的原材可以運往英國進高質提純。現在,德國、法國與希臘等都有計劃重啟它們的生產能力。

美國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儲備。該國在阿拉斯加州、田納西州和華盛頓州,進行著鍺開采活動,還以金屬、廢和晶圓的形式,維持著約 88000 公斤的鍺戰略庫存。美國還希望回收這些元素,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估計,這能占到全球供應的 30%。

不過,重啟生產很難。因為確定礦產資源、獲得融資、清已關閉的基礎設施、調動適當的專業知識和人資本、獲得生產許可證以及確保下游市場等,并像按下開關那么容。鎵是鋁生產的副產品,為了生產鎵去擴大鋁的產能,而且鋁生產又是碳排放大戶,歐盟與美國不會那么容易搞定它。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歐盟仍可能需要長達 5,甚至 10,甚至長的時間。

如果鎵與鍺斷供,英飛凌、德州儀器等半導體企業,就無法生產高能效、好熱管和更小產品尺寸的功率半導體,中國的下游企業也就無法獲得它們。原本,它們不受出口管制的影響,中國企業可以正常獲得。中國企業也可以自己干,但也可能還需要 5 年至 10時間,才能大規模進入市場。

更多底牌

新冠疫情、俄烏沖突,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大國之間地緣競爭,把科技、資源和供應鏈當成武器來用。實際上,凡是能針對對方軟肋的東西,都可能成為武器。那些感到脆弱的國家,就會去追求更自給自足的供應鏈,追求掌握缺乏的技術。

互相(被)卡脖子的雙方都會想方設法補上自己欠缺的環節,這個過程很痛苦,而且成本會增加。即使雙方都實現了自給自足,其效率也低于原先的分工。不過,現在安全已經壓倒了一切,大國都準備為此買單。

目前似乎只有中國與美國才配在牌桌上。中國手上還有很多底牌可打,而且更有殺傷力,比如稀土元素和釹鐵硼永磁體,或者電池材供應鏈。中國對它們的全局掌控,比鎵與鍺更強。美國也摸出了幾張牌在手中。

互相卡脖子的雙方,最好永遠都不需要把手里的王牌都擺上牌桌。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