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二道沙河變奏曲 ——枕河人家的宜居夢_全球觀天下

2023-05-17 08:39:03來源:包頭新聞網  

德國作家漢斯·馬格努斯·恩森貝格在《明鏡周刊》中撰文寫到:“未來緊俏的、稀有的、昂貴的及受青睞的奢侈品,將不再是高速汽車、鉆表等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東西,而是像純凈的水和空氣、寧靜的公園等人類的基本快樂。”

草原鋼城的剛勁之美早已被世人熟知,但是在包頭人心中還有一個綠水環繞、碧波蕩漾的水系夢想。如今,樓臺小榭、景觀小品、草木茵茵、碧波蕩漾……枕河人家的宜居夢已成為包頭百姓的現實。

經過河道生態治理后的二道沙河。


(資料圖)

“水不臭了,垃圾也沒了,河道的環境越來越好,當初真是選對了地方,現在就像住上了‘海景房’。”……談起二道沙河周邊環境的改變,住在融茂第一城的李發壽難掩喜悅。

二道沙河發源于烏蘭胡同,由北向南流經東河區、高新區、九原區,河道全長23.3公里,流域面積83平方公里,為黃河干流的一級支流。歷史上,這條河流曾發揮過排水、灌溉等諸多作用。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條河變成了被人嫌棄的臭水溝,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談河色變”。

“過去,河水水質臟不說,河道內淤積嚴重,還有人在里面種玉米、搭土房。”在二道沙河河槽鄭二窯子村段附近居住多年的丁二柱說。河道淤積極大地削弱了二道沙河的行洪防洪功能。“2006年7月,一場大雨,讓當時二道沙河河槽鄭二窯子村段出現8米多寬的潰壩,湍急的洪水從早上9點多開始直撲附近的村莊。”丁二柱回憶說,洪水過后,屋內一片狼藉,家里的魚塘和養雞場也被沖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居住在二道沙河附近的市民,忘記了這條黃河支流本來的名字,脫口而出就是“臭水河”。

隨著我市實施河道生態治理,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把河道生態治理與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結合起來。截流污水、整修河堤、疏通河道……二道沙河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經過改造,如今的二道沙河一改往日的景象,昔日污水橫流、河道淤積的臭水河,漸變成河道成型、堤壩高筑、具備了防洪泄洪能力的功能河道;沿河景觀路段上,路面平整如鏡,綠樹成蔭,涼爽宜人;提高行洪能力的液壓壩已充水隆起,蜿蜒的河道形成清水一泓。二道沙河兩岸正呈現出一幅“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水域畫卷,實現了市民對于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河水變得清澈,枕河人家的心情也跟著透亮。李發壽心心念念的水岸生活越來越名副其實,“這水真不臭了!站在小區高處看二道沙河,別說還真有點看海的感覺。”李發壽告訴記者,伴隨著二道沙河的治理,周邊小區的住戶也越來越多,“大家都是被好環境、好景觀吸引來的。”

綠色醉人,清水也迷人。

數據顯示,二道沙河水質從劣Ⅴ類改善到現在的Ⅳ類,水清岸綠,生態底色逐漸被擦亮。

河道還清,還離不開一群守護者。

“游人丟下的各種生活垃圾我們都要及時進行清理,還河道一個清凈。”二道沙河河槽白音席勒段副總河長呂霞告訴記者,河長通過認河、巡河、護河、治河等方式走馬上任,開展工作。“當河長不僅要護河,更要治河。河長有六項任務,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每一項任務都不能掉以輕心。”在各級河長的精心呵護下,二道沙河形成了水清岸綠、引排得當、循環暢通的水系生態景觀體系。

“河水清了,路好走了。特別是到了晚上,河兩岸非常熱鬧。”住在二道沙河附近北梁新區西一區東區的董禮說,隨著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這里的人氣越來越旺。每年街道還會舉辦消夏節等特色文化活動、惠民演出,吸引了不少人來觀賞、游玩。夜市經濟也在河兩岸搞得有聲有色。如今的二道沙河,城市“煙火氣”與文明“潔凈美”并存,成為人們休閑活動的中心。

夕陽西下,站在二道沙河的岸邊,碧水湯湯,奔流不息。屬于枕河人家與河流未來的答卷,還在繼續書寫。

(文/記者:李楷謹;圖/記者:安吉斯;編輯:吳存德;校對:王振偉;審核:賈星慧)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