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財經視點|“雙認證”護好群眾“菜籃子”

2023-08-02 09:47:02來源:包頭新聞網  

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制備

蔬菜樣品振蕩提取

今年6月,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通過“雙認證”,躋身西部地區重要農畜產品檢驗檢測室之列,為自治區和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資料圖片)

農產品檢測機構“雙認證”,指檢驗檢測資質認定(CMA)證書和農產品檢測機構考核(CATL)證書。通過“雙認證”,標志著包頭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具備了檢驗檢測農產品的能力和資質,所出具的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農業仲裁執法和成果鑒定等。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取得的“雙認證”證書,可檢驗檢測包括農藥殘留和獸藥殘留134項參數。

7月13日,記者走進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實驗室,30余個功能室里415臺(套)檢驗檢測儀器設備有序運行著,檢測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樣品制備、提取、凈化、濃縮、分析等。

“為保證樣品從田間地頭到實驗室仍保持隨機性、代表性和均勻性,檢驗檢測人員首先要對整顆樣品進行勻漿處理,再根據樣品任務下達到對應檢驗檢測室,以相應的檢測方法和檢測參數開展檢驗檢測工作,最終出具檢驗報告。”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檢測業務室主任孫秀菊介紹,檢驗檢測分為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從接收樣品到出具檢驗檢測結果需要7個工作日。對監督抽查不合格樣品,通過執法對企業主體進行處罰指導,對風險監測中發現有風險點的企業主體,對其開展指導性服務,消除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按照國家每千人1.5批次的檢測要求規定,我市每年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抽樣檢測4800余批次,覆蓋我市9個旗縣區和稀土高新區,檢測范圍包括3大類主體、5大類產品,即企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生產的水果、蔬菜、畜產品、雞蛋和養殖水產品。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9個旗縣區和稀土高新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抽樣檢測1957批次。

“從2022年分析數據來看,我市農畜產品合格率達99.3%,高于國家98%以上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共檢測出7個不合格樣品,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產品上。”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劉鑫介紹,在農畜產品安全檢驗檢測的有力保障下,目前,我市優質綠色農畜產品大幅增加,共培育“兩品一標”148個、名特優新35個、綠色生資30個。

為發揮生產主體是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職責,2021年,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在全市范圍內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截至目前,已向全市生產經營主體免費發放141臺承諾達標合格證打印機,實現所售產品帶“證”上市,產品質量安全可溯源。

同時,我市還推行網格化管理行動,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監管體系,劃分512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市、縣、鄉三級聯動,開展網格化管理巡查檢查工作,抓細抓實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今年,市農牧局與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黨建為引領,簽訂聯學聯動項目書,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謀、合作共促的方式,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鏈條監管模式。雙方已構建起深度的黨建賦能技術支撐服務體系,以自治區、包頭市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團隊為基礎,聚焦解決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的技術問題,科技支撐到旗縣區,為精準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技術保證。

當前,我市正加快完善市、旗監測體系,構建“1+10”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自治區、包頭市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團隊正以技術幫扶服務,對達茂旗、土右旗、固陽縣檢測機構加強檢測技術理論實操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專業技術人員檢驗檢測能力,帶動旗縣區檢測機構完成“雙認證”。

“下一步,將依據市農牧局研究制定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五三五’工作法,選派10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青年技術骨干,以‘一人聯一域’包聯9個旗縣區和稀土高新區,以‘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的‘五嚴抓,三緊盯,五到位’工作機制,推行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我市農畜產品安全檢測水平,護好拎穩群眾‘菜籃子’,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為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貢獻力量。”市農牧局副局長李猛表示。

(文/記者:張建芳 圖/記者:賈榮;編輯:張飛;校對:王振偉;審核:賈星慧)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