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態治理成績單出爐 新記錄物種70種
5月13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0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對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總結和回顧。《公報》顯示,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年未出現嚴重污染日。同期,全市地表水質改善明顯、土壤環境總體良好、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輻射環境質量保持正常。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北京生物多樣性打造了基礎,實地調查發現北京新記錄物種70種,其中12種為中國新記錄物種。
PM2.5年均濃度首次進入“30+”
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首先體現在空氣質量的動態變化方面。2020年,全市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值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進入“30+”。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76天,達標天數比例為75.4%,比2015年增加90天。空氣重污染天數為10天,比2015年減少36天。全年未出現嚴重污染日。
從區域分布來看,全市密云、懷柔、延慶、門頭溝、昌平、平谷、順義、房山8個區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約占市域面積80%。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值分別為4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2015年相比,全市PM2.5、SO2、NO2和PM10年平均濃度值分別下降52.9%、70.4%、42%和44.8%。一氧化碳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濃度值為1.3毫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值為174微克/立方米。
同期,地表水、土壤、聲環境等也得到同步改善。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值繼續降低,重點流域劣V類水體進一步減少,國控斷面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農用地實施分類管理,建設用地實行風險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1類區、2類區、3類區和4a類區晝間等效聲級年平均值達到國家標準。
“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良’,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70.2,連續六年持續改善。”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劉煒介紹,與2015年相比,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總體提升了9.3%。從功能區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提高15.1%,中心城區提高14.4%,平原區提升幅度達到16.9%;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提高7.8%。
新記錄物種70種
北京地形地貌復雜,生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在京津冀生態格局中舉足輕重。而全市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也為生物多樣性打造了良好基礎。
據了解,2020年,實地記錄到北京市82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群系,包括森林、灌叢、草叢、草甸與草原、濕地等類型。已記錄各類物種共5086種。實地調查發現了北京新記錄物種70種,其中12種為中國新記錄物種。
在實地調查發現的70種新記錄物種中,包括維管植物3種、昆蟲16種、苔蘚植物40種、大型真菌11種;在12種中國新記錄物種中,包括大型真菌11種、昆蟲1種。調查記錄到被納入四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外來入侵物種19種。
“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質量具有綜合指示作用,實地調查發現了一些對環境質量敏感的指示物種分布范圍擴大。”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曹志萍表示,如北京水毛茛、黑鰭鳈等對水質要求高的水生生物在懷柔、密云、延慶及少數中心城區均有分布,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對于水環境改善的效果。
2020年起,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全市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這種全市域、多類群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在北京系首次。預計用3-5年時間可初步摸清北京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并將生物多樣性監測逐步納入到例行生態監測中。該調查主要依靠人工,點位主要選取自然保護區、林地、自然公園、原始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陶鳳 劉瀚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