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逆勢增長”的秘密——江蘇沿江8市“中位突進”轉型實踐

2022-05-09 15:45:33  

江流無聲,動能澎湃。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踐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五新三主”新使命的關鍵一招,也是保持經濟穩中求進、推動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加速轉型,這是身在發展窗口期的地方經濟規劃者們的共識,但究竟該向何方繼續沖刺?

江蘇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今年3月,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印發《江蘇省全面推進落實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任務行動方案》,提出了加快創新驅動產業優化升級,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在各類經濟榜單中有“中位突進”的概念,中位者既可以“上”,也容易“掉”。常州,正是江蘇沿江8市經濟體量上的“中位城市”,前不久,記者走訪常州及省市有關部門,通過一座“工業明星城市”的轉型實踐,探索如何在國內疫情反復沖擊和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交織影響下,增強長江沿線制造業競爭優勢和產業韌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逆勢增長”的秘密

五一假期,挖掘機作業的陣陣轟鳴聲中,常州市金壇區蜂巢能源鋰離子電池四期項目正搶抓工期,建成后規劃年產能50GWh動力電池,生產線自動化率達95%以上。

“我們堅持戰略定力,用智能化為制造賦能。”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說,在國家扶持新興產業的戰略需求下,蜂巢能源以研發無鈷電池等新產品、應用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立身之本”,即使在行情不好時公司也沒有減少研發投入,沒有減緩現代化工廠建設的步伐,“正是這種創新思維、智造轉型思維,讓公司在疫情期間高速增長。”

企業向“智”發力,“鏈”就了常州這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熱土”。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常州已呈多點開花、鏈式發展態勢,包括比亞迪、理想汽車、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國內新能源汽車“大廠”,在常州均有布局。

裝備制造是常州產業另一大特色和優勢,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52.6%。在江蘇國茂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車間可以看到,一條條精益生產線取代了幾十年的傳統作業模式,所有零件加工設備按U型科學排布,每道工序都被切割成一個個工位,每個工位兩分鐘內就能完成一個作業。

“除了‘生產換線’‘機器換人’,生產車間還通過‘數字大腦’操控生產全流程,只需盯著整個企業的車間云圖,就能‘一屏統管’。”國茂減速機公司總裁徐彬表示,公司正探索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建立大規模按需定制離散型制造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引領上下游企業應用推廣。

疫情影響下,機械制造業景氣度有所下降,但江蘇嘉軒智能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改數轉”過程中,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邊瞄準綠色低碳,進行關鍵技術攻關,以永磁電動滾筒這一“獨門絕技”傲立市場;一邊錨定智能化、數字化,自主研發智能柔性生產線,搭建屬于自己的“集成大腦”,實現日產9臺套永磁電動滾筒,在疫情之下保證了爬坡量產。

一家家“逆勢上揚”的企業,證明了“智改數轉”對經濟韌性的有力拉升。今年以來,常州工業生產態勢總體向好,盡管自3月起,受疫情影響,該市工業企業整體開工達產率下降,但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累計增長8.1%,高于全省平均1.7個百分點,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3%。

常州也成為經濟下行壓力下,長江沿線地區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的縮影。一季度,江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4%,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9%和9.1%。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9.3%和48.4%,成為全省經濟“穩中有進”的支撐。

意在長遠的布局

一場疫情,暴露出誰在“裸泳”,一座城市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難以為繼。

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示范項目、省級“5G+工業互聯網”全連接工廠、省級示范智能車間……走馬常州,可以很容易在一家家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和車間中,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

在常州紡興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智能機器人在生產中“大顯身手”,孔徑能做至0.03毫米,效率比原來還提高30%。“抓住‘專’‘精’,我們擁有屬于自己的25項噴絲板制造技術;抓住‘特’‘新’,高端產品中有3項為世界首創。”作為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董事長查道寅表示,今年將加大對圓孔、斜孔的試驗攻關力度,繼續提高智能化水平。

“去年,常州出臺‘工業智造14條’,培育壯大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力打造‘鏈主企業+骨干企業+高成長企業’的產業鏈梯隊。”常州市工信局先進制造業推進處處長周憶崢介紹,隨著“常州14條”落地,2021年該市7家企業躋身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累計達24家,數量居全國設區市第一,新增1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歷年新高。這些“國家隊”成員,則成為一條條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作為全國聞名的“工業明星城市”,常州早早開始了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布局調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對外經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逐年穩步增長,成長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

競逐數字賽道、全力“智改數轉”,是這場“轉型拉力賽”中的最新一站。“我市堅持以清單化管理、梯度化培育、精準化服務加速打造‘智改數轉’標桿示范體系,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常州市發改委工業高技術處處長湯文忠介紹,目前,常州已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工廠15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165個,均位居全省第3。

沿江望去,各地在產業版圖上紛紛“出招”——南京實施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布局未來網絡與通信、基因技術;無錫圍繞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打造“一業一標桿”,培育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南通推進產業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加快發展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眼下,長江兩岸加快“兩化”布局,城市間著力產業升級轉型的“比拼”,為區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活力,成為長江三角洲產業整體躍升的“點睛之筆”,也成為抵御風險、逐鹿全球最有力的“武器”。

不能“減速”的沖刺

今年以來,全省經濟穩步復蘇,前兩個月出現積極變化,但進入3月,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疫情“倒春寒”影響,市場預期出現較大波動,工業經濟主要運行指標增長態勢受阻,進入4月,經濟形勢更趨嚴峻。承壓而行,如何確保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目標的實現?

江蘇沿江城市帶和跨江城市群是經濟先行區,既有先行區面臨的體量大、轉身難的“老麻煩”,也蘊含著最有條件、有能力謀轉型的“新動能”。未來已來,即便是受到國際形勢和國內疫情的雙重影響,這場轉型也不能停下甚至“減速”。沖刺的關鍵,是要與各地產業基礎條件、現實需要和未來方向充分結合。

沿江各地已形成共識——聚焦眼下,要全力推動復工復產,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而放眼長遠,則需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省發改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處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今年我省制定出臺了全面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導意見,分行業分領域制定實施數字化轉型方案,突出抓好5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下一步,將加快推進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等重點工作,完善協調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好優化空間布局,打通制約資源要素流動和經濟循環的阻礙,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提醒,除了各地“獨舞”,還要推動“齊舞”,“著重強化政策推進合力”。這就既充分發揮“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注重各項政策舉措的系統集成與一體推進,使科技創新成果、產業(企業)需求及國際競爭力提升之間緊密銜接;也要出臺針對性產業鏈圖譜并編制招商地圖,以避免現有集群產業發展方向不明確,招商亂、亂招商等現象,用差異化政策來調控不同集群之間招商環節惡性競爭,用主導產業彰顯集群特色。

我們也期待,通過一家家企業“智改數轉”謀轉型、一個個地方政府集群聚鏈競速新賽道的探索實踐,能夠讓長江經濟帶真正變成守住我省經濟命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安全帶”。(付奇 趙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