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淺析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

2023-05-15 10:11:50來源:西藏日報  


(資料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并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學法,強調要通過實踐檢驗教學目的、過程與結果。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思路,與該教育觀較為契合。所謂“教學生活化”,就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現實生活出發,尋找教學活動與生活的契合點,體現“知識源于生活”的真理。那么,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結合個人教學實踐進行簡要探討。

促使應用題的教學目標趨于生活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有限,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目標應趨于生活化,致力于實現教學與生活的多元整合,讓學生透過解答應用題體會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意義。例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原本側重培養學生平均數意識,旨在引導學生透過解答平均數應用題掌握答題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學理念下,教師應將教學目標生活化,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有所獲。為讓學生了解該題型的實際意義,數學教師可以出示一組1963年13歲男女生的身高和體重表,并出示2015年13歲男女生的身高和體重表,讓學生分別計算1963年與2015年男女生身高與體重的平均值。當然,計算平均數值并不是最終目的,教師可用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詢問學生:“通過數值比較會得到什么答案?”教師要逐漸將學生的關注重點延伸到生活當中,讓學生由關注數值大小過渡到關注生活水平的高低,認識到1963年男女身高與體重平均數均低于2015年男女身高與體重的平均數,是與人們生活水平及飲食營養搭配等有關。重新定位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目標,使其趨向生活化,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技巧,還能使學生從題目的解答過程中獲得對現實生活的實際認知。

結合生活實際改進、優化應用題題型。教學中的應用題大多是特定設計的,內容大多人為化、程式化,缺乏生動感和實際意義,而且其中一部分應用題完全脫離了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的解答興趣與熱情。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答題興趣,教師需要對原有題目進行適度創新,拉近應用題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將原本與學生生活無關的應用題進行適度的調整與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取而代之。以具體的例題說明:“西南紡織廠今年上半年生產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計劃任務的5/9,問今年原本計劃生產棉布多少匹?”在這道應用題中,“紡織棉布”與“西南紡織廠”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性不大,所以教師可改編為類似“本班級的學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學生數的5/11,全校學生有多少人?”這樣來自學生身邊的題材。學生在接到這道改編題目后,普遍會提出“班級怎么可能有420個學生?”這樣的疑問,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能更快更高效解答問題。

應用題教學要突出對比、反思生活。突出對比、反思生活是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對教學活動而言,沒有比較就不會有創新。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會在解答問題時猜想無數種可能。因此,教師可以抓住該特點,通過在應用題教學活動中突出對比,引導學生設疑,并在反思中質疑、釋疑,最終養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良好習慣。以“分數”應用題教學為例:“學生小明有10個蘋果,學生小李比小明多了2/5,那么學生小李有幾個蘋果?”該題中等量關系少,容易解答。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選擇的答題方法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畫線段;有的學生直接找尋等量關系;有的學生列方程式……這時,教師可通過對比這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選擇最優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變換問題方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對比教學法在我們教學中隨處可見,如選擇最佳路線問題、設計最佳方案問題等。教師應善于在教學中運用對比,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

總而言之,要實現應用題教學生活化,教師應在立足課堂、尊重原有題型的基礎上,盡力進行合理創新,既融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保持數學學科本色;既使學生緊扣雙基、鞏固基礎,又使課堂與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從而從整體上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使教育回歸本色。

(作者單位:拉薩市第一小學)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