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籌股大幅回撤拖累指數持續下行 “核心資產”調整結束了嗎?
春節后A股畫風突變,藍籌股大幅回撤,拖累指數持續下行。“核心資產”能否企穩,將對大盤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在業內人士看來,部分核心指標和資金交易行為顯示,突出的定價核心矛盾得到階段性調和,價值的安全線開始成為重要參考。
那么,“核心資產”調整何時結束?企穩后這類資產還會成為今年的投資主線嗎?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截至3月24日收盤,滬深300成份股的總市值達到47.77萬億元,占到全部A股總市值的57.04%,此外,無論是營業收入、凈利潤,還是分紅的絕對水平,滬深300成份股所代表的企業都是A股當之無愧的核心資產。
與國內上證指數(15.59倍)、深證成指(29.78倍)、創業板指(54.16倍),以及全球重要指數如納斯達克(53.75倍)、標普500(39.70倍)等作橫向對比可以發現,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目前為15.34倍,排在全球重要指數估值水平的末端區域。但滬深300成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已從2011年的凈利潤16240.99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2398.89億元,即使是遭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其凈利潤也有望繼續保持在3萬億元以上。
盡管眾機構中長期看好核心資產價值的立場不變,但是春節后A股各大指數的深度回調進一步提升了投資者的焦慮感,包括對盈利復蘇節奏的擔憂、對通脹的擔憂、對信用周期放緩的擔憂等等。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這些焦慮感的背后是投資者擁擠的持倉結構與正在急劇變化的宏觀預期之間的矛盾,也來自于部分投資者在“好的依然很貴”以及“便宜的不夠好”之間的難以權衡。而類似的命題恰恰對應,在過去兩年當中在定價端分母低波動下投資者對部分高成長公司股票持續拔估值的基礎已經不再了。投資者需要面對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與成本的提升,以及預期收益的降低。相對而言,市場當前的矛盾更多的集中于結構估值矛盾,而非整體,在短期快速的殺估值后市場有望重回震蕩。但是,市場微觀結構的優化以及投資范式的轉換并非一蹴而就,估值消化待時日。
可以看到,2月18日以來截至3月24日,滬深300指數累計跌幅達到15.14%,成份股中有192只個股期間股價出現下跌,占比64%,其中,83只成份股期間累計跌幅在20%以上,通威股份、龍蟒佰利、榮盛石化、恒力石化、通策醫療等5只個股期間累計跌幅均超40%。此外,滬深300成份股中百元股數量也從2月18日的47只迅速縮減至3月24日的36只。
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滬深300的市盈率在15倍左右盤整,雖然處于歷史分位數偏高的估值。但從幅度來說,調整有一定程度的基本到位。A股當前的指數位置如果沒有大的貨幣政策等宏觀條件的影響的話,基本可以確立為政策底。當然,未來市場底部還需要反復震蕩調整,離當前的點位也不會太遠。以滬深300指數來衡量大盤股,以中證500指數來衡量中盤股,自2017年以來,滬深300與中證500的比值在處于明顯的上行區間,意味著在很長時間內,滬深300指數代表的大盤股表現超過了中證500指數代表的中盤股。因此拉長投資周期來看,滬深300是具有長期投資機會的。股價的表現還是由企業基本面以及估值共同決定的。2016年的中小盤股票,即便盈利增速再高,估值沒有吸引力,也于事無補。而作為核心資產的大盤股過去的增速和前景,優于中小盤。放在2021年初抱團核心資產的當下,雖然在疫情沖擊下,產業龍頭的大盤股業績更好,但是,當估值上升到一定程度,終將難以維系。近期,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的上行也只是一個導火索,加速了風格轉換提前到來而已。
毋庸置疑,經過25個交易日的持續調整,滬深300結構性高估值部分消化的情況顯著,雖然市場從增量到存量,“拔估值”變得較為困難,但并不意味著超額收益的整體消失,只是投資思路從比公司質地更優轉向邊際改善更大及估值更匹配的資產。
沃隆創鑫投資基金經理黃界峰表示,投資者可針對滬深300成份股中的錯殺股進行跟蹤,尤其是行業處于景氣上升周期,估值水平相對較低的細分賽道龍頭標的,市場趨暖之時有望率先企穩反彈。當前美債收益率持續高企,相對應壓制資本市場估值水平,市場風險偏好顯著下降,因此投資者應規避此前所提及的漲幅巨大的抱團個股;轉而關注估值較低,業績增長穩定,且持續受益經濟修復或政策支持的細分行業龍頭。
“不排除在流動性的邊際收緊影響下,核心資產有繼續回調的可能,但這并不影響我們長期看好核心資產的投資價值。”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核心資產繼續回調,其投資價值反而會得到進一步凸顯,再次迎來較好的布局良機。另外,建議關注核心資產一季度的業績增長情況,其中業績表現較好的核心資產,可通過業績的高增長來消化估值,會率先企穩反彈。”
表:滬深300成份股2月18日以來市場表現一覽
(吳珊)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