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引發汽車行業新變局 汽車行業加大投資芯片企業
“窮則思變”,芯片短缺風波正引發汽車行業新變局。
3月10日,上海芯旺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旺微電子”)完成B輪3億元融資。“芯旺微電子將持續深耕汽車芯片領域,專注汽車電子元器件的研發,為市場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車規級芯片產品和解決方案。”芯旺微電子首席執行官丁曉兵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方中出現了上汽、萬向錢潮、三花控股等車企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影。再加上長城與寧德時代投資地平線,東風參股成立華芯等消息的曝光,在“缺芯”危機的背景下,這些行業新動向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意味引人關注。
♦ 汽車行業加大投資芯片企業
車企及零部件供應商投資芯片企業,或可視作“濟危解困”之舉。于3月5日新成立的無錫華芯半導體有限公司股東中,也出現了車企的名字。記者在企查查上發現,在該公司的17名股東中,東風汽車全資子公司東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資產”)持股15.23%,為第二大股東。其實,這并非東風汽車首次布局芯片領域。2019年,東風汽車旗下的智新科技就與中車時代聯合成立了智新半導體公司,并在東風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了功率芯片模塊封裝測試生產線,其年產30萬個車規級IGBT芯片模塊生產線則將于今年4月實現量產。
“缺芯”危機使得國內汽車芯片企業想保持低調都很難,尤其是與“新四化”技術相關的企業。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線,是一家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公司。今年1月,地平線完成C2輪融資26億元,寧德時代、長江汽車電子、東風資產等出現在投資方之列。1個月后,長城汽車、上汽分別宣布戰略投資地平線,并各自與之簽署協議,將利用地平線的芯片優勢,在ADAS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開展合作。3月2日,比亞迪與地平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投資地平線。
此前,車企雖也意識到發展汽車芯片的必要性,比如比亞迪迪2004年成立半導體公司,上汽2018年與英飛凌成立合資公司,但很顯然在“新四化”的大勢所趨下,尤其受到近一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爭端、疫情造成“缺芯”危機的催化,國內汽車行業對于構建自主可供的芯片產業鏈“求賢若渴”。
“在國內汽車產業鏈普遍‘缺芯’、車規級芯片自主研發能力相對薄弱的背景下,汽車行業與芯片企業戰略合作,將進一步推動汽車芯片的技術提升和項目落地,從而打破國外巨頭對這個領域的壟斷格局。”上汽恒旭合伙人朱家春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
♦ 一大批新興企業蓄勢待發
“在汽車芯片合作方面,東風公司2019年設立了‘自主可控車用微處理芯片開發及應用’項目,聯合芯片廠商設計開發系列車用微處理器,并將用于東風的量產車型。通過合作,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汽車用戶和車型對芯片的需求,從而使芯片設計、制造及封測指標更明確。”東風公司副總工程師、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汽車企業與芯片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不僅將更容易實現芯片供給,而且還能讓對方深入了解汽車芯片的技術需求。
3月18日,由吉利控股全資子公司億咖通科技與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芯擎科技宣布,今年將推出新一代7nm車載系統級芯片SE1000。據了解,新產品采用先進的CPU架構,提高了處理器主頻,擁有較強的整數和浮點計算性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工智能水平,從而完成各種復雜網絡的組合和操作,支持智能網聯及自動駕駛等系統。
據了解,地平線、黑芝麻、芯旺微電子等國內人工智能芯片新銳,近來大多都被車企“盯”上,或從車企成功融資,或雙方攜手合作。其中,地平線之所以受到眾多車企的“關照”,是因為已實現汽車智能芯片的前裝量產,并形成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芯片方案的完整產品布局。目前,地平線已相繼與長安、一汽紅旗、奧迪、上汽、廣汽、比亞迪、佛吉亞、博世等企業展開合作。近日,地平線宣布,今年將正式推出其新一代地平線“征程5”計算芯片,其算力高達96TOPS,更接近特斯拉FSD(自動駕駛)芯片的算力。
而作為汽車零部件增量供應商的華為,其全資子公司華為海思擁有國內排名第一的芯片設計能力,以8顆華為人工智能芯片昇騰310為基礎,推出了支持L4級自動駕駛的計算平臺MDC600,該平臺的算力高達352TOPS;隨后,又推出了5G車聯網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
♦ 迎來更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西安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工程師魏冬告訴記者,在芯片短缺的情況下,國內汽車企業及零部件供應商采取主動投資芯片企業、自建芯片企業、合資建設芯片企業、與芯片企業合作等行動,顯然是它們擺脫困境的路徑之一。這種投資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企業急需的車規級芯片的研發和生產。借此,芯片企業可以更了解汽車行業的技術需求,進而使芯片研發更具針對性,這對雙方都有利。
“客觀上,芯片短缺導致國內汽車芯片行業加速崛起,但不容否認的現實是,我們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依然十分明顯。”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鄭黎麟向記者介紹道,一方面,由于地緣關系和產業鏈供應問題,汽車芯片短缺危機其實近年來已時隱時現,不僅很多企業有所感覺,而且從一些數據分析上也可見端倪,只不過近來集中爆發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國內汽車芯片行業進行反思、加速前行。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只有臺積電、三星等屈指可數的企業可以代工生產晶圓,內地企業芯片代工能力依然薄弱的現實尚未改變。
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針對汽車芯片短缺問題建言獻策,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事實上,現階段國內對芯片產業的重視程度、投資力度、支持力度都達到了新的高度。近來,中芯國際在北京、天津工廠擴大產量的同時,3月18日又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125億元在深圳建設芯片工廠,擴大產能,加速技術進步,呼應市場需求。
“隨著政策、資金、技術等方方面面支持力度的加大,自主汽車芯片產業有望盡快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認為。(趙建國)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