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從一盒燕麥奶的激進廣告,聊聊“碳足跡”數據之困|當前熱點

2023-05-16 18:15:45來源:ZAKER財經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5 月 8 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街頭,全球最大的燕麥奶公司 Oatly 豎起這樣一個廣告牌:


(資料圖片)

一邊是 Oatly 的產品宣傳,另一邊是 Oatly 給乳制品品牌留出的廣告位,但前提是他們公布自己的產品碳足跡。

Oatly 聲稱,他們愿意向披露碳足跡的乳制品競爭對手提供免費廣告。

Oatly 在廣告牌上留出一半空位給愿意公布碳足跡的乳制品企業。圖源:adweek

燕麥奶和乳制品行業一直在減碳路上爭論不休,燕麥奶巨頭 Oatly 這次把爭議點指向一個可量化的數據——碳足跡。

今年 1 月,Oatly 開始在其美國市場的幾款產品上標注環境信息,算是飲食行業里為數不多的主動公開具體產品碳足跡的企業。

Oatly 在酸奶產品包裝上標注碳足跡信息。圖源:Oatly

對產品本身來講,產品碳足跡是指其在全部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總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碳排放核算體系是將其分為三個范圍(scope):范圍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二(電力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和范圍三(上下游溫室氣體排放)。

不過,在碳中和這場持久戰中,計算碳足跡只是進入資格賽的門檻,從計算碳足跡到推動減碳策略的過程中,還有相當大的鴻溝需要邁過。

當碳足跡成為出海必選項

零碳概念爆火,但如果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來看,所有產品都是有碳排放的。

特別在新能源領域,受到一些產品宣傳的影響,很多人會把新能源和零碳概念聯系起來。

" 把火電換成光伏、風電,從而實現零碳。" 實際上這個概念有失偏頗,甚至有 " 漂綠 " 之嫌。

碳足跡追溯涉及兩個重要點,一是全生命周期,二是向上追溯。雖然這類產品在運行階段碳排量極低,但是產品碳足跡覆蓋到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范圍,只要產品涉及生產制造,就一定會產生相應的碳排放,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

例如,生產 200GW 光伏組件大約需要消耗 60 萬噸高純晶硅,而生產這些硅料將產生 1050 萬噸碳排放。

一臺風機從原材料開采到生產、加工、制造,再到出廠也會產生約 2000 噸的碳排放。

光伏的原材料之一多晶硅。圖源:維基百科

但是,當光伏組件、風機投入使用后,每年所發的綠電所帶來的碳減排量,又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彌補掉生產階段產生的碳排放量,也就是常常提到的「能量回報周期」。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光伏的能量回報周期約在 1.3 年,風電的能量回報周期在 6 個月左右。

因此,即使新能源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很強的低碳屬性,但仍需在其生產制造端推動減碳。那么第一步,是算清自家的碳賬。

5 月,遠景科技集團發布全球首個風機行業碳足跡報告《風機碳足跡與低碳發展報告》,遠景智能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向 36 碳表示,g CO2-eq /kwh(風機度電碳足跡)是國際上風機產品碳足跡通用的功能單元。風機的零部件生產制造如葉片、塔筒,機身等所需要的的鋼、銅、鋁等原材料,以及風場建設所占的碳排放比重較大,風機的組裝環節產生的碳排放較低。

根據測算,近年來風機碳足跡集中于 5-15gCO2-eq/kWh,這個數值相比十年前已大大降低。

以遠景某風機為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原材料和風場建設階段。

特別在今天,我國新能源產品加速出海,碳足跡作為衡量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工具,在國際社會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很多國家正在以生命周期碳排放為基礎建立市場準入壁壘,促使企業關注產品碳足跡以達到政策要求。

比如法國 CRE 法案要求從 2011 年 7 月開始推行的光伏項目招標機制中,環境影響因素占最終競標得分的 18-30%;歐盟在 2019 年發布光伏產品類別環境足跡規則,未來將用于歐盟光伏碳足跡限值的主要參照標準。

在風電方面,歐洲多家電力公司也提出對風機產品的碳足跡要求:意大利電力公司 Enel 在招標過程中,要求供應商提供風機產品碳足跡信息,并將風機碳足跡水平折合成打分項,納入采購決策。

更尖銳的法規性要求則體現在電池領域。

日本政府上周宣稱,計劃從 2024 年開始,要求國內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制造商,計算并報告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2 年 12 月 9 日,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就《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簡稱《新電池法》)提案達成臨時政治協議,其中引入 " 電池護照 " 這一概念以及信息披露的規定:從 2026 年起,所有新購買的電動汽車電池、輕型交通工具電池和大型工業電池,必須擁有電池護照才能進入歐洲市場。

所謂 " 電池護照 ",也就是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系統。法規對于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也有明確要求,要求自 2024 年 7 月 1 日起,進入歐洲市場的工業和電動汽車電池必須提供碳足跡證明,2026 年 1 月 1 日起必須加貼碳標簽。

另外還有備受關注的歐盟碳關稅制度(CBAM),這一制度將于 2026 年生效,首先涵蓋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氣的進口。

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洪濤向 36 碳表示:" 歐盟碳關稅計劃 2026 年才開始收費,并且目標只是拉平歐盟內外產品的碳排放費用,對成本的影響原則上是中性的。而歐盟的《新電池法》最快 2024 年就會開始執行,不符合法規要求、電池碳足跡報告不符合歐盟要求的電池不能在歐盟市場銷售,并會連帶影響電動車的出口。相比 CBAM,《新電池法》來得更快、影響更加巨大,卻沒有引起國內足夠重視。"

不衡量就難以管理,碳足跡只是開始,后期的降碳路徑才是重頭戲。但就目前看來,很多公司還沒理清 " 算碳賬 " 這回事兒。

碳足跡的數據真實性之困

在企業減排責任的三大范圍(scope)之中,涉及面更廣的范圍三碳排放是 "一筆糊涂賬"。

碳信托(Carbon Trust)中國區總裁趙立建向 36 碳表示:" 根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企業范圍三碳排放涉及到企業上下游價值鏈共 15 個類別的碳排放,很多數據也不是企業直接掌握的,這部分碳排放的盤查與核算比較困難。如果企業沒有完備數據,收集數據的可能流程會更長,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范圍三排放的類別。圖源:HSBC、WRI

一些跨國大企業更通過市場化手段推進對供應商的綠色要求,打造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

既然范圍三的碳排量來自產品價值鏈,那么終端企業的拳頭大小差異,則直接決定了在供應商面前的話語權。

例如蘋果在打造綠色供應鏈中比較激進。蘋果公司已將對供應商的碳足跡披露要求寫入《供應商行為準則》,并計劃在 2030 年實現供應鏈和產品 100% 碳中和。這倒逼供應商主動測算自身碳足跡,并采用更低碳環保的材料降碳,否則連訂單都拿不到。

可對于大多數話語權偏弱的終端企業,往往很難一下子就收集到有效的范圍三碳排數據。

" 一家供應商的客戶往往有很多家,因為沒法滿足個別客戶的減碳要求,放棄這一單遠比改造供應鏈來的劃算。" 一位來自碳中和咨詢行業的人士告訴 36 碳。

這同時也暴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范圍三減碳的緊迫性還遠未達到共識地位,而這恰恰是大部分終端產品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

碳阻跡國際資深碳管理顧問 Gregor Pecnik 此前表示,從組織層面碳核算來看,目前大多數企業披露范圍三排放,碳排放計算的活動數據主要依賴于行業平均數據而非企業自身運營的一手數據,這不利于企業作出正確決策。

這也與該行業的另外一大痛點有關,即數據真實性、科學性問題。當前市面上的碳排放數據庫五花八門,基本是誰家的數據池足夠大,向上追溯的環節更多,誰就更有競爭力。

目前,國家還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統一的碳排放數據庫,也沒有特別明確的單位來統一推動建立。比如使用國外數據庫計算中國產品碳足跡,由于各國能源結構、生產技術存在差異,這個結果也會不準確,還會進而影響到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 很多數據庫不細分產品種類規格和生產技術,例如出現‘塑料碳足跡’之類的表述,然而不可能用一個數值代表各種塑料的碳足跡,這樣的數據庫是不可信的。" 王洪濤說。

他告訴 36 碳。現階段我國產品的碳足跡計算主要參考 ISO14067,PAS2050 等,但這些只是原則性的方法標準,通常只有 30、40 頁的篇幅,難以具體指導數百萬產品的碳足跡報告的編制和審核。

相反,歐盟真正強制采用的產品環境足跡 PEF 包含 400 多頁的方法手冊、200 多頁的認證通則,每種產品還有 100 多頁的細則,對碳足跡報告、認證、標簽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國內碳足跡基本都不滿足要求。

為了讓碳足跡更加具備公信力,符合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和交易規則,企業需要開展碳核查以滿足政策要求,不過這個領域依舊 " 水很深 "。

很久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碳核查存在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的弊病,這是因為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編寫碳排放報告的能力,也不愿意花錢請其它機構來編寫。

當核查機構來核查時,企業無法提供碳排放報告供其核查,但是核查機構受政府所托又必須得完成核查任務,于是只好由核查機構寫報告,自己核自己。這就導致碳核查流于形式,碳排放的數據客觀程度更是無從考證。

王洪濤把這個問題稱為 "碳足跡黑箱",他談到:" 目前市面上的碳足跡結果、證書、碳足跡標簽很多,盡管都聲稱符合國際標準,但其模型完整性、上游數據庫來源、產品和技術細分、以及審核要求均未披露,因此是不可信的 " 黑箱 "。 特別是與歐盟強制采用的產品環境足跡 PEF 指南的要求相比,國內的碳足跡報告、證書、標簽均不符合要求,因此建立透明可信的、兼容國際強制性要求的碳足跡體系十分必要。"

在企業紛紛公布氣候目標時,有個經常出現的詞是 " 雄心勃勃 ",雄心背后實則是一條減碳的漫漫長路。其中,算清碳賬作為第一步,仍有相當多的結構性問題亟需解決,一個透明、完整、明確、準確的碳足跡體系還亟待建立起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