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快訊:一“ mo ”做事億“ mo ”當 ...... 神秘“ momo ”們,到底是誰?

2023-05-25 21:22:38來源:ZAKER財經  

你在 " 沖浪 " 的時候

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用戶:

粉色的小恐龍、統一的 "momo" 名稱

充斥著各個社交平臺


(資料圖片)

幾乎每一篇帖子下都有他們的存在

讓不少人感到費解

"momo" 到底是誰?

他們為什么要用統一的頭像和網名?

大隱隱于世

小隱隱于 "mo"

其實,"momo" 們并不是什么 " 神秘組織 "。

一開始,"momo" 這個名字和頭像只是新用戶注冊賬號后自動生成的默認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 " 佚名 " 一樣,不是某個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種網友們用來匿名、隱藏在群體之中的方式。

說白了,"momo" 就和曾經流行過的 " 用戶已注銷 "" 江湖騙子 " 等 id 一樣,只是一個通用的 " 馬甲 " 罷了。

不少人對此感到費解:網名和頭像,不是用來體現個人特點、與其他用戶區分開來的嗎?為什么都要用一樣的搭配呢?

道理很簡單:首先是 " 防搜 "。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考古、" 挖墳 "" 家訪 " 越來越多地闖入個人空間,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少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沖浪足跡輕易被熟人發現。

"momo" 談取名原因

網絡技術的進步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但同時也模糊了我們線上線下工作生活的界限。雖然個性化的網名也是一種匿名馬甲,但是根據越來越厲害的算法推薦、過往的網絡痕跡,個性化網名也會被熟悉的人推測認出身份,有時甚至會遭遇 " 人肉搜索 " 等網絡暴力。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泄露或者被其他用戶攻擊而不敢發言。

披上 " 馬甲 ",泯然眾 "mo",有了集體掩護的身份,可以極大減輕社交壓力,實現 "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 mo" 的網絡表達欲和分享欲。有網友稱," 變成 momo 之后更敢踴躍發言了 ",他們正是借助這個 " 外衣 " 追求更加 " 自由 " 的發言。即便發言不被認同也沒關系," 你怎么知道我是哪個’ momo ‘?"

各種版本的 "momo" 頭像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 "momo" 大軍,就像互聯網誕生的一個又一個新梗,讓不少年輕人跟風加入,這場集體行動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大家擁有著共同的一個身份—— "momo",就如同擁有了情感聯結與群體歸屬。就像在公共空間里,戴著相同的面具,穿著批量復制的馬甲,來一次集體數字狂歡,滿足了年輕人的群體認同感和賽博朋克式的娛樂性。

" 好巧,你也是 momo。"

一 "mo" 做事億 "mo" 當

除了好玩,"momo" 大軍的存在,也給不少人帶來了麻煩。

同質化并不完全是抹除個性,看似千篇一律的 momo 背后各有各的精彩。在群體的掩護下,有可能出現謠言和更多不良發言,滋生網絡社交的混亂。一名網友留言說:自從加入了 momo 大軍,我開始肆無忌憚地在評論區發言了," 反正有別的 momo 替我背鍋 "。這給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取名叫’ momo ‘的,恐怕都是鍵盤俠吧!"

一個 " 壞 momo",可能會 " 殃及池 mo",讓集體承受罵名。"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就是前車之鑒,因為認為擾亂社區秩序的風險,已被部分平臺制止。因此有人在 momo 的皮囊下狂歡,也有人不厭其煩,擔心這會不會又變成 " 噴子 " 的溫床。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集體面具不等于渾水摸魚的自由,更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盡管戴了一樣的 " 頭套 ",但通過 uid(用戶身份證明)一樣可以鎖定具體的人。也就是說,加入 momo 大軍可以逃開熟人,但是逃不開監管。如果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一樣要承擔法律后果。

前段時間,某藝人把造謠的網絡用戶告上了法庭,其中就有豆瓣用戶 "momo"。"momo 大軍 " 適度的狂歡可以理解,當 "momo" 們出了擾亂秩序的風險,平臺也不會坐視不管,越界行為也會讓 "momo 大軍 " 如同 " 江湖騙子 " 一樣原地消失。

不過,"momo" 只是網絡社交一時興起的潮流現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類似 " 馬甲 " 被創造出來。根本之策是,多一些包容和理性,少一些戾氣和過激的情緒,將網絡社交規范普遍內化并遵守。從長遠來看,在互聯網空間,公域與私域如何共存、自由與規范的邊界該怎樣界定,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挑戰。

" 隱身 " 帶來的安全感需要 "momo" 們共同來維護,我們永遠要記得自由有邊界,互聯網發言要謹慎。

編輯|王月龍 杜恒峰 杜波

校對 |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轉載自央視網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