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海爾金控往事|當前快播

2023-07-06 15:28:11來源:ZAKER財經  

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三大白電巨頭之一的海爾,一向以實業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質量為外界知曉。但其實,海爾也曾立志成為一家全牌照的 " 金融王國 "。

從最初的一家城市信用社,到入股銀行、收購證券、成立保險及代理銷售公司,到介入信托、財務公司、VE/PE 等投資平臺,再到一度流行的互聯網金融,海爾追逐風口的腳步絲毫不亞于互聯網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看,有能力在金融領域投入如此之多資源的企業也屈指可數。


(資料圖)

在自己的楷模杰克 · 韋爾奇的影響下,自 2001 年起,張瑞敏大手一揮,決定向產融一體化發起全面總攻。

但 2020 年后,金融監管部門對金控平臺及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日益趨嚴,海爾金控隨即改名瘦身,轉型為 " 產業投資 " 平臺,為集團實業打輔助。

" 海爾金控 " 自此消失,成為了一段往事。從全面出擊到收縮戰線,海爾的金融實踐,也成為中國實業企業進行產融經營的一個歷史坐標。

01 產融構想

張瑞敏曾說過,如果見到杰克 · 韋爾奇,最想跟他請教兩個問題:一是怎么把大企業做小;二是制造型企業如何做金融?

沿著這兩個問題,張瑞敏分別給海爾制定了 " 人單合一 " 的創客化轉型,以及構建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通用電氣(GE)前董事長兼 CEO 韋爾奇,被稱為 " 世界第一 CEO",在他的領導下,GE 將產融結合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GE Capital 曾以每年 20% 以上的增長顯著超越 GE 集團,并且能夠貢獻收入的半壁江山。GE 金融還一度向壽險、退休年金、長期健康保險、共同基金、退休投資計劃和汽車保險等全方位滲透。

可以說,沒有 GE Capital 的功績,就沒有杰克 · 韋爾奇的成功。

但過度依賴金融,導致 GE 在 2008 年的次貸危機中遭到當頭一棒。再加上繼任者伊梅爾特提出的 GE Digital 轉型失敗,GE 金融帝國轟然倒塌,這家曾是全球第一大市值的公司,最終一分為三,淪為商業史上的反面案例。

海爾的產融之路走著和 GE 相似的路徑。

早在 1996 年,海爾擁有一家名為 " 海永亨 " 的城市信用社。這一年,21 家城市信用社合并成立青島市商業銀行," 海永亨 " 就在其中。因而,海爾持有青島商業銀行 0.65% 的股份。

但在新世紀之前,受到政策及戰略部署等影響,海爾的金融布局并未開始發力。直到 2001 年,張瑞敏的產融構想開始真正落地,海爾對外宣布構建產融結合的跨國集團。

這個時期的海爾集團全面出擊,網羅各類金融牌照,參股多個金融公司:

最先入手的就是知根知底的青島商業銀行。據稱,2001 年 7 月,海爾通過 10 多家關聯企業持有后者 60% 的股權,后來,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等國際資本入股,青島銀行也成功上市;

同年 9 月,海爾決定以 4.72 億元入主長江證券,成功拿下一枚證券牌照;三個月后,海爾又馬不停蹄地成立保險代理公司;

2002 年 9 月,海爾拿出 5 億元成立集團財務公司;

同年 12 月,和紐約人壽合作成立合資壽險公司……

一路狂飆之后,海爾金融王國的雛形初現。但這些布局與其產業端缺乏聯動,除了青島商業銀行,無論是海爾紐約人壽,還是控股的長江證券,都沒能(也很難)與家電業務實現真正的互動融合。

而由于金融人才的匱乏,加上貿然行動,海爾也栽過不少跟頭。2002 年 10 月底,海爾決定收購鞍山信托,但這家信托公司一開始就并非優質資產。

當時,貪大求全的做派已經占據上風,操盤海爾金融的崔少華向張瑞敏建言:" 不管怎么樣,先拿下來再說。" 張瑞敏對這位空降的金融高管的能力深信不疑。

此后,雙方簽署了 20% 的股權轉讓框架協議。但鞍山信托后續爆出了負債 21 億、不良資產高達 5.8 億的窟窿。海爾瞬時望而卻步,最后上海國之杰公司接手了這塊燙手山芋,解除了海爾的燃眉之急。

由于覆蓋面過廣,管理能力有限,海爾的金融布局無法形成合力。比如,長江證券的決策權還是在內部管理層手中,海爾人沒有絕對的話語權,海爾紐約人壽的經營管理權則掌控在紐約人壽手中。

張瑞敏想效仿韋爾奇,但最終卻做成為了財務投資者。

02 互金往事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海爾金融大戲也走向了下一個高潮。

2014 年,海爾金控正式成立,在原有銀行、證券等為支柱的基礎上,收購了支付、消費金融牌照,成立 P2P 平臺,計劃在彼時火爆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大展拳腳。

先是斬獲支付牌照,快捷通支付最早由浙江新華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投資設立。2014 年 3 月,快捷通被海爾網絡以 1.5 億元全資收購,海爾將其應用在自己的電商平臺、網上金融超市、理財產品等在線支付結算服務中。

再是消費金融業務,該年 12 月,海爾聯合紅星美凱龍、綠城電商、中國有贊成立了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海爾消費金融在當時創造了諸多第一,它是我國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范圍后,第一家經監管層批準開業、第一家由產業發起設立、山東省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左手支付,右手消金,海爾打通了互聯網金融的 " 任督二脈 "。海爾順勢推出了 P2P 平臺海爾樂賺,以及主做小微貸款的海爾云貸等等。

在時任負責人王偉看來:" 快捷通類似于支付寶,它可以將海爾內部系統的各種信息整合起來。"

原本的規劃中,海爾以快捷通為支付端口,融通海爾的資金流與信息流,并與日日順、Ehaier 等板塊共同合作;以海爾沉淀的巨量的消費客流,龐大的供應鏈、渠道資源,共同構建起龐大的互聯網產業金融生態圈。

具體到業務,分為 ToB 的企業金融和供應鏈金融,以及 Toc 的創業金融和個人金融:

其中 Tob 主要針對海爾上下游企業,比如下游經銷商可以用提前支付的貨款購買海爾金融平臺的理財產品,這筆資金在交割日自動劃歸海爾制造的賬戶,而經銷商既可以采購商品,又獲取投資收益。上游供應商可以將應收賬款通過金融平臺,以債權形式出售,引入社會化資金;

ToC 方面,主要是針對個人投資者的理財,以及小微企業主以眾籌方式創業。消金板塊的海爾消費金融 App、夠花 App 和場景分期,主要涉及現金貸和消費分期。

當時脫胎于海爾集團的互金業務,也體現出極為明顯的產業屬性,當時的供應鏈金融占到了平臺交易量的 60% 以上。

除此之外,海爾還于 2010 年成立海爾資本,投資了云米、云從科技等企業。

對于金融這盤大棋,張瑞敏野心勃勃,要知道海爾金控的實繳注冊資本就高達 117 億元,是 2014 年家電主業利潤總額的兩倍有余。

海爾在金融道路上的狂飆突進,再加上當時市場上的狂熱氛圍,海爾互聯網金融團隊甚至想將金融打造成海爾 " 二次創業 " 的范本。

" 未來,人們談起海爾時不僅會想起它的智慧家電,也會想起海爾的互聯網金融。" 王偉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03 全線收縮

囿于自身金融人才的局限,加之金融監管趨嚴,海爾金控最終的歸宿是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2002 年,美國紐約人壽保險公司與海爾設立了海爾紐約人壽。雙方聯姻時,紐約人壽中國區總代表喬依德信誓旦旦地表示:" 海爾品牌絕對是一把開門的鑰匙。我們的婚姻是一心一意,一輩子的婚姻。" 但是在十年后的 2012 年 5 月,海爾最終將海爾人壽出售給方正集團。

2015 年,海爾再次出售金融資產,將長江證券控股權轉讓給劉益謙的新理益,股權轉讓加上多年的分紅,這筆交易海爾浮盈超 100 億。

到 2020 年底,監管寒風再臨。按照規定,未經央行批準,不得登記為金融控股公司。2021 年的最后一天,海爾金控更名為 " 金盈控股 "。

自此,海爾加速去金融化,大手筆出售旗下金融資產。中金公司上市后,海爾兩次減持,持股份額從 9.12% 一路下滑到 5.94%。兩次減持,海爾金盈套現約 78 億元。這筆投資來自 2018 年 6 月,當年海爾金控以 54.12 億從中央匯金手中接過 3.985 億股中金股份。預計來看,這筆為期 4 年的投資,賬面浮盈近 100 億。

去年 6 月,海爾又以 4.5 億元的價格,將快捷通支付的 100% 股權受讓給小商品城。

另一方面,海爾金融主動放棄了 P2P 業務。其 P2P 平臺樂賺金服的經營范圍,刪掉了 " 金融信息服務、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 " 等,再無 " 金融 " 屬性。相當于海爾全面清退 P2P 業務。

海爾金控也在 2021 年 12 月,刪掉了經營范圍中的所有涉金融業務,變更為投資活動和數據處理服務,并更名為金盈控股。海爾金控正式成為歷史。

海爾金控變更經營范圍,來源:天眼查

金盈控股也變身為 " 產業投行 ",號稱 " 為產業而生,以產業為基 "。

頻繁的 " 賣賣賣 " 后,金盈控股收入自 2015 年的 105 億元營收巔峰,近乎腰斬至 2022 年的 57 億元,凈利潤下滑到 24.86 億元。

整體上看,海爾的產融布局其實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布局的成績,大多是通過財務投資獲得的。其通過自身產業品牌的影響力,以低價獲取優質股權,尤其是對中金和長江證券的兩筆投資,獲取 200 億的收益,成績不菲。

但海爾并沒有在金融機構的實際經營過程中證明,自己有能力駕馭大型金融機構茁壯成長。進入新監管時代后,海爾金融全線收縮是必然的——其中有監管層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經營問題的合力。

甚至可以說,即便沒有監管的限制,海爾金融也會逐漸走向收縮,那就是另一條故事線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