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跨國車企半年報:中國市場成利潤絞肉機?

2023-08-05 12:09:03來源:ZAKER財經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菊時間進入 8 月份,各大跨國車企陸續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上半年業績也隨之出爐。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了 15 家跨國車企的財報,數據顯示,所有車企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均呈增長態勢,但在利潤方面的表現有漲有跌。

其中,大眾、寶馬、奧迪、特斯拉等巨頭的利潤出現了下滑。這背后,不斷加大的電動化轉型投入是主因。其次,今年上半年,以中國汽車市場為代表,全球車市或多或少掀起的 " 價格戰 ",是車企利潤下滑的又一個原因。


(資料圖)

令人意外的是,幾家在中國市場過得并不如意的汽車品牌,如現代起亞、雷諾、Stellantis,在全球市場卻賺得缽滿盆滿。跨國車企的全球業績表現,與其在中國市場的參與深度,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系?

" 以價換量 ",多家車企利潤下滑

在記者統計的跨國車企中,大眾集團的營收和利潤是最高的。今年上半年,大眾營業收入為 1563 億歐元,同比增長 18%;營業利潤為 113 億歐元,但同比下滑 13.9%,增收不增利。

寶馬和奧迪也表現出相似的特征。其中,寶馬集團上半年營收 740.72 億歐元,同比增長 12.4%;凈利潤 66.20 億歐元,同比下降 50.0%。奧迪集團上半年銷售收入達 342 億歐元,同比增長 14.4%;營業利潤同比跌超三成,為 34.17 億歐元。

特斯拉也在上半年出現了利潤的下滑。數據顯示,上半年 , 特斯拉營收 482.56 億美元,同比增長 35%; 凈利潤 52.16 億美元,同比下降 6.5%。

從銷量上看,無論是大眾還是特斯拉、寶馬、奧迪,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中,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全球交付 437.22 萬輛,同比增長 12.8%;特斯拉上半年交付量為 88.9 萬輛,同比增長 57.6%;寶馬汽車部門上半年的交付量為 120 萬輛,同比增長 4.7%;奧迪全球銷售 90.71 萬輛,同比增長 15.5%。銷量增加帶動了營收增長,但沒帶來利潤增長。" 大眾、奧迪、寶馬等跨國車企取得不錯的銷售數據,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在較大程度貢獻了增長。但不要被銷售增長所迷惑,因為市場紅利并不等于品牌競爭力。當前跨國車企的新能源汽車并沒有良好盈利,它們的做法是用銷量換市場地位,避免在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被邊緣化。" 汽車品牌戰略專家朱紅文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 " 價格戰 " 進一步削弱了上述幾家跨國車企的利潤。以大眾為例,其旗下 ID. 系列車型在中國市場多次官方降價。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來自中國合資公司的利潤從上年同期的 14.02 億歐元下降至 11.52 億歐元。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也在上半年展開了動輒 8、9 萬元的終端優惠。特斯拉則是價格戰的發起者,在今年多次價格下調。

在中國市場,寶馬、奧迪、特斯拉均在上半年實現了銷量增長,其中寶馬銷售 39.3 萬輛,同比增長 3.6%,奧迪品牌銷售 29.6 萬輛,同比增長 6.67%;特斯拉中國銷量為 29.4 萬輛,同比增長近 50%;大眾集團雖整體銷量微跌 1.2%,但新能源銷量同比增 5%。

從利潤率角度,大眾集團旗下的保時捷品牌最具賺錢能力。數據顯示,上半年保時捷得益于交付量增加上漲 15%,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14.0%,達到 204.3 億歐元;銷售利潤同比增長 10.7% 至 38.5 億歐元,銷售回報率為 18.9%,在所有跨國車企中遙遙領先。但整個大眾集團的銷售利潤率僅為 7.3%。" 德系三強 " 豪華品牌的賺錢能力也比較穩定。奔馳、寶馬、奧迪的利潤率分別達到 10.1%、8.9%、9.99%,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價格戰削弱了部分品牌的盈利能力,以奔馳為例,其二季度的銷售回報率為 13.5%,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別減 0.7 和 2 個百分點。

中國市場受挫,全球市場賺錢

令人意外的是,多家在中國市場受挫的跨國車企,卻在其他市場風生水起。

來自美國的通用汽車,上半年營收和利潤雙增長,營收達 847.3 億美元,同比上漲 18.1%;凈利潤為 49.6 億美元,同比增長 7.1%。當前,通用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處于低谷期。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銷量為 41.3 萬輛,同比下跌 11.8%。在此之前的 2018 年至 2022 年,上汽通用銷量已經連續 5 年下滑。

現代和起亞近幾年在中國市場份額持續萎縮,但其全球表現亮眼。數據顯示,現代汽車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營業利潤 4.24 萬億韓元,同比增長 42.2%,創下新高,營業利潤同比上漲 42.2% 至 4.24 萬億韓元,創季度歷史新高,營業利潤率達 10%。現代集團旗下的起亞品牌,二季度銷售額為 26.24 萬億韓元,同比增加 20%;凈利潤 2.8 萬億韓元,同比增加 49.8%。

起亞的賺錢效率甚至超過了特斯拉。數據顯示,起亞二季度營業利潤率達到 13.0%,同期特斯拉的營業利潤率僅為 9.6%。但在中國市場,起亞的銷量已經大為萎縮,上半年推算不足 6 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比例比不足 4%。現代汽車同樣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低迷。

上半年,Stellantis 集團凈營收達 984 億歐元,同比增長 12%;凈利潤 109 億歐元,同比增長 37%。在中國市場,Stellantis 集團唯一的合資企業神龍汽車累計銷量僅 4.42 萬輛,同比減少 21.56%,在華銷量占比不足 3%。另一家法國車企集團雷諾汽車,上半年凈利潤為 21.2 億歐元,恢復了盈利。

日系車企上半年在中國市場銷量呈現集體下滑,但它們在全球的業績表現并未受到太大影響。數據顯示,日產汽車的全球業績表現同比大幅增長。2023 財年第一財季(2023 年 4-6 月),日產合并凈營收為 2.92 萬億日元,同比增長 37%;凈利潤為 1055 億日元,同比增長 124%。營業利潤率為 4.4%,比去年同期的 3.0% 提升了 1.4 個百分點。

豐田 2023 財年一季度(4 月至 6 月)營業收入增長 24%,增至 10.55 萬億日元;凈利潤增長 78%,增至 1.31 萬億日元。這是豐田的季度凈利潤首次超過 1 萬億日元。

日產和和豐田均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而自身表現不利。豐田表示,由于亞洲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中國市場電動化,豐田在亞洲市場的營業利潤出現下滑。日產則表示,中國市場的商業環境正經歷著巨大變化,競爭也日趨激烈,業務的復蘇不會一蹴而就。為應對這一切,公司將加快制定和實施企業中長期戰略規劃。

由于在其他市場表現不錯,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失利并未影響其全球大盤。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汽車產業新能源變革的持續深入,如果不能在中國市場上搶到蛋糕,未來甚至可能失去在全球市場角逐的資格。

" 這些企業的總體盈利情況不錯,部分原因是目前汽車領域的主戰場在新能源汽車,經濟型燃油車競爭壓力減少,使得它們在某些市場上成為受益者。" 朱紅文提醒,這些在中國弱勢的企業要居安思危,因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完善及技術進步,它們既有的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擠壓。

由于在電動化方面發力較晚,當前不少跨國車企正承受著電動化投入帶來的虧損壓力。如何同時保住全球市場的利潤和在中國市場的領先,考驗著所有跨國車企的戰略平衡力。

來自福特汽車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電動車業務虧損高達 18 億美元。其預計,今年 FordModele 電動汽車單元將虧損 45 億美元,高出此前預估的 30 億美元虧損額,這將是福特電動汽車業務 2022 年虧損額 21 億美元的兩倍多。為減少虧損,福特在全球市場計劃推遲電動車生產計劃,主要精力轉向混合動力。同時在中國市場,福特將純電動電馬品牌交由長安福特負責,以提升電動業務在中國的本土化能力。

大眾為解決電動化發展速度緩慢的問題,在中國市場采取了更加激進的行動。今年 7 月,大眾集團以 7 億美元入股小鵬汽車,兩者初期將基于小鵬的平臺聯合開發兩款電動車;大眾旗下奧迪與上汽簽署戰略備忘錄,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組合。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