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效應有限 物價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加速上漲,全球通脹預期升溫。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4月19日表示,這是全球經濟逐漸復蘇、供需關系短期調整、流動性寬裕以及投機炒作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具有修復性和階段性特征。
最近一段時期,在全球流動性寬松、市場需求有所復蘇、供給短期比較短缺等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一波上漲。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從相關國際組織的數據來看,一季度國際能源平均價格環比上漲了35.3%,非能源平均價格環比上漲了11.8%,漲幅達到了近年來的相對高位。
從我國近期部分原材料價格走勢來看,也呈現上漲態勢。PPI在之前接近一年半的持續下降后,今年1月份改變了這種趨勢。PPI1月份同比上漲0.3%,2月份上漲1.7%,3月份上漲4.4%。3月份推動PPI上漲4.4%的主要因素是石油相關產業和金屬相關產業。其中,石油相關產業平均價格同比上漲了11.1%,金屬相關行業上漲了17.6%。從總體上來講,PPI屬于結構性上漲,主要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生產資料3月份同比上漲了5.8%。生活資料價格方面還比較平穩,同比上漲了0.1%。
孟瑋表示,物價走勢客觀上會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但這種傳導影響總體上是有限的、可控的。主要是在于我國有強大的國內市場支撐,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性和潛力,同時,我們有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產業循環、市場循環、供求循環明顯改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構建。因此,物價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費國之一,今年以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帶來一定影響。但是,考慮到我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韌性以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和工具箱儲備充足,加之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仍不穩定,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持續性和對消費端的實際傳導效應有限,不會發生大幅度通脹。
卓創資訊研究院分析師劉新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被顯著低估的大宗商品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備受資本青睞,原油、鐵礦石、銅等美元計價商品成為選擇標的。國內實體企業對價格的高敏感性應該轉化為積極的應對措施,除做好價格預判之外,更多更好地利用期貨、期權、保險等工具也是必然選擇。(蘇詩鈺)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