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股權拍賣頻現“金主”躊躇退出 民營銀行如何謀得出路

2021-04-20 14:02:12來源:北京商報  

近日,兩家民營銀行傳來股東股權即將易手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曾經備受民企熱捧,如今卻被“拱手讓人”,在監管動刀高息攬儲、限制非互聯網銀行異地擴張等整治行動之下,民營銀行生存發展承壓,“民營金主”們也似乎萌生了退意。而面對當前市場環境變化,在倚仗股東資源之外,民營銀行要如何確定發展思路、謀得出路也值得探討。

股權拍賣頻現

首批試點民營銀行上海華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瑞銀行”)第二大股東正在籌劃出清其全部持股。

4月18日,昔日服裝巨頭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邦服飾”)公告稱,公司擬出售其參股公司華瑞銀行的股份,美邦服飾共持有華瑞銀行15%的股份,本次擬出售10.1%股份,而美邦服飾的交易對手方為目前并列華瑞銀行第四大股東的上海凱泉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泉泵業”),該公司持股比例8.15%,若本次交易完成,凱泉泵業將成為華瑞銀行第二大股東。

針對公司持有華瑞銀行剩余4.9%股份,美邦服飾透露有意繼續出售。對于出售原因,美邦服飾解釋稱,公司有意剝離與公司服飾業務關聯度較低的資產,實現公司資源整合的同時聚焦主營業務。

市場人士將美邦服飾這一舉動解讀為意在變賣資產“求生”,根據美邦服飾財報顯示,該公司已經連續兩年凈利潤告負,在2019年凈虧損8.25億元后,2020年業績快報再度顯示凈虧損8.54億元。

本次交易標的華瑞銀行是全國首批試點的五家民營銀行之一,于2015年5月23日正式開業,美邦服飾公告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華瑞銀行2020年度營業收入11.58億元,凈利潤2.0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開業未滿六年的華瑞銀行盈利增長已顯現出乏力態勢,凈利潤連續兩年負增長,結合華瑞銀行財報數據,2019年該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17.95%至2.68億元,2020年又同比下滑24.25%至2.03億元。

關于相關股權變動事宜是否會對公司有影響,華瑞銀行方面回復北京商報記者稱,美邦服飾籌劃出讓該行股權事宜,屬股東自身經營發展需要,與該行經營情況無關。該行經營穩健、發展良好,該股權是否變更均不會影響該行經營發展。

近期另一則引人關注的民營銀行股權擬變更事宜的“主角”是新網銀行。根據阿里拍賣網,因債務糾紛,四川省巨洋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洋集團”)持有的新網銀行6%股權(1.8億股)將于5月17日被拍賣。巨洋集團是新網銀行并列第五大股東,該筆拍賣股權也是該集團的全部持股。本次拍賣評估價約為5.18億元,起拍價3.63億元。財報顯示,2020年,新網銀行實現凈利潤7.06億元,較2019年下滑37.69%。

擠泡沫股東洗牌

回顧2014年12月,微眾銀行獲得由深圳銀監局頒發的金融許可證,成為國內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2020年4月16日,無錫錫商銀行正式開業,至此我國開業的民營銀行擴容到19家。

在過去六年多的時間里,民營銀行數量實現了從0到19的突破,發展也漸入佳境。“從民營股東最初入股民營銀行目的看,控股股東更多是為了業務的布局和產業協同,特別是互聯網和場景類產業集團,設立民營銀行比較積極,而中小股東則主要是財務投資。”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如是說。

相對于早些年的火熱,當前的市場已然趨于理性,部分民營銀行股東亦躊躇退出,在監管趨嚴、目前民營銀行生存發展及民企股東資金承壓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未來是否會有更多民營銀行股東選擇“轉換賽道”,主動減持退出,亦引發市場關注。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銀行股權流動本身是正常現象,個別銀行的情況需要結合特定的環境和自身因素具體分析。

“從財務數據看,華瑞銀行、新網銀行兩家銀行在疫情的影響下,經營狀況承壓。但兩家股東將退出,背后的主要原因并非民營銀行本身出現經營問題,而是股東方出現債務糾紛或者業務困境,將持有的民營銀行股份拍賣或者轉讓。華瑞銀行股權的轉讓價格尚不清楚,新網銀行拍賣給出的估值水平較高,仍顯示了估值方對互聯網銀行的看好。”于百程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環境影響下,部分民營銀行股東自身資金承壓,持續投入能力受到影響,民營銀行股權被動拍賣而發生“洗牌”的情況在近年也多次上演。

例如2020年11月,錫商銀行原第二大股東江陰澄星集團因自身流動性問題,所持該行3.7億股股權被司法拍賣,最終來自江蘇的3家民營企業接下被拍賣的銀行股權。2020年4月,因債務糾紛,康得新持有的江蘇蘇寧銀行2.24%股權被司法拍賣,最終,長興縣耀約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競得這筆股權。

談及銀行股東主動減持股權的情況,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銀行股權轉讓確實較為頻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股東方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戰略重心發生調整,在金融領域收縮戰線;二是,現有監管對銀行股權的規范管理對部分股東造成影響,不滿足現有監管要求的持股就要進行調整,進而發生股東退出;三是,隨著監管趨嚴、行業競爭激烈,個別銀行未來的增長空間或許不能達到股東預期,股東權衡之下退出。

對于后續民營銀行股東轉讓股權是否會形成一波潮流,銀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王劍輝對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整體來看,應該還有更多民營股東會選擇減持,由于經濟環境影響及監管趨嚴,民營銀行股東會迎來一波洗牌,前期一些以投機為主或對未來預期過于樂觀的股東將出局,帶來一波減持潮。與前期的“蜂擁而入”相對應,前期“一窩蜂”地進去,現在要“成群結隊”地出來,這也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現象。

“精耕”“抱團”

成立不久的民營銀行業務大部分仍在探索期,受“一行一店”的監管政策限制,不少民營銀行曾搭上互聯網平臺的東風迅速擴張,支撐其前期發展“站穩腳跟”。而在最近兩年,監管為促進銀行互聯網存貸款業務合規發展,對銀行高息攬儲、地方性銀行異地擴張等整頓趨嚴,中小銀行生存發展“危”與“機”并存。

面對挑戰,有民營銀行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出公司生存壓力加大,今年要比去年發展更加艱難的狀況。

而在銀行股權轉讓案例增多之下,民營銀行的股權還吃香嗎、現在接手股權是不是好時機等問題也頗受市場關注。

對待這一問題,在曾剛看來,不同的投資者會有不同的看法。從行業整體來看,銀行股權仍具投資價值。原因在于一方面銀行業的經營業績已基本觸底,隨著經濟逐步企穩,銀行業整體盈利狀況穩定性強,相對其他行業存在客觀優勢;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監管強化,非持牌的金融活動退出市場,金融供給端受到了很大的約束,銀行作為最好的一類機構牌照本身價值也開始凸顯,而民營銀行因機制體制比較靈活也具備其獨特的發展優勢。

王劍輝也表示,在監管收緊后,目前銀行股權沒有太多泡沫,銀行牌照價值回歸正常水平。如果進行長期戰略投資,選擇相對穩健、資產負債表比較干凈的銀行標的,目前是一個比較良好的時機。但也并非所有銀行股權都值得入手,部分銀行不良資產尚未完全暴露,同時面對新一輪監管的風險尚未能完全反映,可能股權價值還有一定下跌空間。

對于民營銀行而言,一方面其業務特點與股東背景密切相關,股權結構與治理結構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在倚仗股東資源之外,民營銀行如何確定發展思路和出路也值得探討。

曾剛指出,民營銀行機構小、網點少、客戶基礎少,在現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果還走傳統銀行的老路空間有限,民營銀行要發展勢必要在業務模式和經營管理體系上進行創新,同時創新也要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小銀行決策鏈短的優勢,盡量走數字化、輕型化、現代化的路線,尋求差異化發展,另外也要和股東資源有效整合,更加充分借助發揮主要股東具有的客戶、平臺場景、資金等各方面的優勢,更有效地支撐民營銀行的差異化發展。

王劍輝指出,未來民營銀行的出路,應先在自身定位上想清楚,一旦進行科學決策后,有幾方面可以嘗試:在客戶資源上,專注產業化、行業化,更為“精耕”;還可以與科技類公司進行深度合作,來提升自身未來發展的科技含量;中小規模的民營銀行可以考慮整合,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抱團取暖”,形成區域競爭力,獲得長足發展。(孟凡霞 馬嫡)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