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華夏銀行暫停個人外匯買賣 多家銀行收緊外匯買賣

2021-09-10 14:27:11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8月30日,華夏銀行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的通告》,隨后又刪除。8月31日晚間,該行又在官網發布“關于我行個人外匯買賣業務通告的澄清聲明”。

兩天時間兩則公告,都指向個人外匯買賣這一業務。那么,個人外匯買賣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他銀行是否也有類似行動?這些行動的背后透露了什么信息?

暫停個人外匯買賣

據記者了解,8月30日,華夏銀行發布公告稱:“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自2021年12月1日0:00點起,我行將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業務恢復時間將另行通知。請您根據自身需要,提前做好外匯資金相應安排。”

很多人以為國家外匯管理方面又將推出新的管制舉措,這一話題甚至一度登上了熱搜。

8月31日下午,華夏銀行將8月30日發布的公告刪除。當日晚間,華夏銀行又發布澄清公告:“為升級優化技術系統,自2021年12月1日0:00起,我行將暫停辦理個人外匯買賣(外匯兌外匯)業務,業務恢復時間將另行通知。個人結售匯業務不受影響,可正常辦理。”

澄清公告將“順應市場變化”改成了“升級優化技術系統”,但暫停這一業務的時間不變,仍為今年12月1日。

外匯買賣≠結售匯

除了將暫停原因歸結為“升級優化技術系統”,澄清公告還重點說明了個人外匯買賣業務與個人結售匯業務的區別。

據了解,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是指個人客戶委托的以國際外匯市場行情為基礎,將一種可自由兌換外匯兌換成另一種可自由兌換外匯的個人外匯業務,如美元兌換英鎊、美元兌換日元、日元兌換英鎊、美元兌換歐元等。個人結售匯業務是指以人民幣購買外匯或以外匯兌換人民幣業務。

也就是說,個人外匯買賣是“外幣換外幣”,有投資屬性,而個人結售匯業務是國內居民正常的購買、兌換外匯業務,每人每年度有5萬美元(或等值)的額度可以使用。

多家銀行收緊外匯買賣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華夏銀行,近期多家銀行也發布了關于調整個人外匯業務的通告。

招商銀行近日發布《關于調整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的通告》稱,關閉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功能,并于8月11日對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同時,該行個人外匯期權業務停止發售新產品。全部存續產品到期后,不再向個人客戶開放,已簽約客戶產品協議終止。

工商銀行于7月發布《關于調整賬戶外匯業務的通告》,從8月15日起對賬戶外匯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工行將賬戶外匯產品的風險級別調整為第5級(R5),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要求調整為進取型(C5)。對于持倉份額為零、連續一定期限未進行任何交易、不滿足本產品的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準入標準等,將關閉其賬戶外匯業務功能。此外,工行還提高了部分外匯業務的交易起點。

工商銀行的客服人員在回復《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電話咨詢時表示,目前調整的只是賬戶外匯業務,個人結售匯業務不受影響,但到網點兌換外幣需要提前預約。

對于調整外匯買賣業務的真實原因,華夏銀行辦公室人士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不過,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在8月31日舉行的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外匯市場波動較大,我行綜合考慮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

招商銀行則在調整公告中稱,“考慮到外匯市場風險較大, 請持倉用戶保持關注并做好倉位管理,適時降低持倉余額”。

“為什么收緊?因為交易方式越豐富,越便捷,風險反而越大。”財經評論人劉曉博告訴記者,自中行“原油寶”事件發生后,各大銀行都加強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控。個人外匯買賣業務當然也不例外。這些舉措和居民正常用匯沒有關系,不用擔心。(聶國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