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區域性理財機構百強榜出爐!江蘇9家機構上榜

2022-06-02 08:46:01來源:江蘇經濟報  

近日,區域性理財機構理財能力百強榜出爐。2022年一季度,區域性理財機構百強榜中,江蘇省內入圍百強理財機構的數量為9家,與山東省并列位居全國第二位。在銀行理財凈值表現總體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市場大趨勢下,江蘇省內銀行理財機構業績排名表現穩健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理財規模和收益出現雙減

關注銀行理財市場的投資人會發現,今年以來的產品出現數量和規模雙減,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破凈和凈值回撤。廣發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在全部存量銀行理財產品中,產品破凈規模為8268億元,占比3.14%,其中凈值跌破0.99的產品規模已超過50%。全部理財產品中有37521億元今年以來負收益,占比14.23%。

普益標準研究員王麗婷告訴江蘇經濟報記者,從發行主體類型來看,2022年一季度城商系理財機構(城市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凈值型產品存續數量為18802款,較2021年四季度減少632款,環比下降3.25%;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估計為5.28萬億元,環比上升1.58%。農村金融理財機構(包括農商銀行理財子公司、農商銀行、農信社、農合行)的凈值型產品存續數量為11666款,較2021年4季度減少480款,環比上升4.29%;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估計為1.32萬億元,環比下降1.38%。

我省17家機構納入排名

今年以來,江蘇省內理財機構業績穩中有升,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肯定。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在分析分省份排名報告時表示,2022年一季度江蘇省共有17家區域性理財機構被納入排名,機構數量在全國各省份中位居第3位。江蘇省區域性理財機構個人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總額為9764.27億元,在全國各省份中位居第3位,在全國區域性理財機構個人理財市場中占比15.68%。

根據普益標準的評價結果,蘇銀理財位居江蘇省區域性理財機構綜合理財能力第一名。各單項排名結果顯示,蘇銀理財的發行能力得分、產品研發能力得分、運營管理能力得分、信息披露規范性得分均位居省內第一名;南銀理財的收益能力得分位居省內第一名。

截至2022年5月7日,區域性銀行中,有7家城商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青島銀行和上海銀行)和1家農商行(重慶農商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于2020年8月開業的南銀理財2021年凈利潤6.46億元。南京銀行副行長陳曉江表示,2021年是南銀理財完整經營年度,一方面按照資管新規要求,到去年9月末完成所有產品凈值化轉型,另一方面理財規模達到3271億元,平均增速19%,超過了開業25家理財公司平均增速12.14%增長水平。陳曉江稱,2022年,南銀理財初步確定保持在20%的發展速度。今年南銀理財原本計劃加大對權益類市場投入,而面對權益類市場行情波動大,調整產品策略,將繼續鞏固固收類產品優勢,保持產品凈值穩定。在合適的時機,加大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兼顧投資者體驗。

在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看來,“資管新規”要求下的金融產品凈值化轉型正在持續進行中,不同行業都體現出了可喜的進展。

省內機構規模增速喜大于憂

江蘇經濟報記者了解到,省內絕大多數銀行理財機構完成了凈值化轉型,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常熟銀行等機構凈值化率已達到100%。盡管省內理財機構業績總體看好,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小。今年3月份以來,資本市場加劇波動情況下,理財產品破凈壓力增大,經此一次,銀行理財業態也將呈現新的邊際變化。陳曉江表示,今年以來,全市場有千只產品跌破凈值,如何加強投資者教育服務,提升投資者風險理念,是資管新規以后,作為理財子公司的重要服務內容。

江蘇經濟報記者注意到,銀行理財規模保持較好增速,城商行規模增速最快。2021年,35家上市銀行理財總規模同比增速9.9%。分銀行類別看,城商行整體規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速為15.4%。各家銀行規模漲跌互現,主要由于存量理財規模、老產品壓降節奏、新發產品客戶接受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受益于零售轉型深入推進、客群財富管理需求旺盛、代銷渠道擴展客戶觸達能力等因素提振,部分銀行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升破20%,如蘇州銀行理財規模增速達到37.8%,不僅位居省內第一,在全國業界也進入前三名,此外如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江陰銀行、無錫銀行等省內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但也有部分銀行由于加速存量資產整改等原因,理財規模僅大體持平,甚至個別銀行有一定幅度的收縮,像省內的蘇農銀行理財規模就出現了負增長,2020年該行理財余額為251億元,但到了2021年年底則只有204億元,下滑幅度接近20%。

光大證券首席金融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 規模增長是支撐理財相關業務收入的重要保障,銀行對規模增長具有較強訴求,銀行可通過增強低波產品供給力度、持續完善產品貨架、加強渠道推介、提升投資便捷性等多種方式推動理財業務穩增長。在“房住不炒”基調下,居民家庭資產逐步由房地產向金融資產遷移是大勢所趨。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