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正文

keep上市終于迎來進展,投資人可以安心了嗎?-速看料

2023-07-01 10:29:07來源:Bianews鞭牛士  

時歷16月,三次遞表港交所,keep總算得償所愿。

6月30日消息,據港交所公告顯示,Keep將于今日起至7月5日招股,預期定價日為7月5日;keep計劃全球發售1083.9萬股,其中國際發售975.5萬股、香港公開發售108.4萬股,另有15%的超額配股權。據悉,keep每股發售股份不高于61.46港元,每手買賣單位100股,入場費約6207.99港元。


【資料圖】

有媒體估算,本次招股,在扣除于全球發售中應支付的預計包銷費用及預計發售開支后,公司將收取所得款項凈額約3.66億港元;若剩余15%超額配股權獲悉數行使,則募資額為4.37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所得款項凈額將在未來三年內主要用于研發,以提高技術能力并推動產品創新、健身內容的開發及多元化以及品牌宣傳及推廣。

自去年2月伊始,Keep首次在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后,keep似乎便陷入了泥潭,其招股書連續兩次在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而IPO失敗。要知道,早在2021年便有過傳言,稱keep準備籌備赴美IPO,之后又取消行動,并對該傳聞“不予置評”。

時至今日,keep將在7月12日上市的消息,著實是讓不少心系keep的人落下了心中石。

不過,目前為止,除了中金公司作為keep的上市保薦人,確定預期股份將在7月12日在港交所買賣外,只與奮達科技、福清勝德、群鑫機械三家企業訂立了基石投資協議,僅同意認購總金額為7654萬港元的發售股份。

這與媒體預估募集總金額相差甚遠,或許是今日剛剛開始募集的緣故,導致投資者們仍在觀望。對上市進程中的企業而言,投資者觀望的緣由一般要么是擔心其公司成長性、要么是擔心其業務合規性、或是行業競爭環境過于激烈,但只要是對keep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對它而言,投資者心中真正憂慮的問題并不是這些,而是keep究竟能不能實現商業化?

這或許也印證了,外界對keep體量的成長潛力并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因為一般而言,成長期的公司外界并不會過于在意其商業化能力,互聯網企業的高估值往往與虧損或盈利沒有關系,而是由預期決定。這里的預期,就是指外界對其業務潛力的評估,顯然只有當外界認為某項業務成長潛力不足時,才會不再注重其成長速度,而是轉為關心其變現能力。

根據招股書,Keep的收入來源分成三塊: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和廣告及其他收入。其中自有品牌運動產品(主要包括智能健身設備、服飾和食品等)的收入占比是最高的,過去三年均超過了50%。但這塊業務Keep主要走的是“南極人模式”(貼牌),并沒有太強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此前投遞的招股書披露的收入成本結構,其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毛利率為54%,廣告毛利率為52%,但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毛利率只有28%。

換言之,keep收入占比最大的業務,反而是最不掙錢的。究其原因,從消費者角度看,無論是運動手環還是瑜伽墊,市場上的競品都太多了。就算是Keep引以為傲的設備跟APP的交互性,也有很多其他產品能夠做到,本身并不構成壁壘。

而且,甚至當自有品牌運動產品這部分營收占比下降的同時,Keep最近三年的毛利率也在呈正比下降。據統計,keep自2020到2022年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為45.1%、41.8%、40.7%。這只能說明低毛利業務占比下降帶來的效率提升,被會員訂閱和線上付費內容業務的盈利效率下降所抵消了。而這背后的原因也頗為有趣,竟是由于Keep虛擬體育賽事中獎牌成本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獎牌”還曾一度帶著keep在熱搜榜上浮現。據悉,因為有大批用戶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討論“獎牌”這個話題,連帶著Keep官方組織的線上賽事火爆出圈。在小紅書上,“Keep獎牌”的話題瀏覽量已經達到1.7億,抖音上的話題播放量更是高達數十億次。

這無疑跟Keep上貧瘠的內容生態形成了鮮明反差,很多在朋友圈曬獎牌的“萌系少女”甚至都沒有打開過Keep這個軟件,她們只是從男朋友那里獲得了一份禮物,而這份部分人權當“白送”的獎牌,卻抵消了keep辛苦提升的效率。若是更激進一點的說法,keep的這一舉動除損害了自己利益外,還將流量拱手讓給了小紅書、抖音之流,這其實也投資者始終保持觀望的原因之一。

而上文也并非是投資者顧慮的重點。從行業發展來看,一方面,我們已經不可逆的告別疫情,但互聯網行業競爭仍然激烈,同時全行業的流量成本相比之前都有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說Keep上半場是在砸錢拉用戶,下半場可能就是砸錢保用戶了,因為對于健身這門本質上反人性的生意,很大一部分用戶可能永遠都不會養成長期使用的習慣。

對于keep而言,關鍵的轉機或許還是得落到行業身上。源于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健身人群規模和在這上面的消費能力已經出現了顯著提高。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2022年中國健身人群的規模為3.74億,預期到2027年這個數字將增長至4.6億。同時,2022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僅為2518元,遠遠低于美國的16425元。

不過,這種行業紅利能否落到Keep身上,不確定性仍存,需要根據健身行業整體發展,方能判斷在線健身領域是否有提升天花板的機會。

Keep在招股書中曾談及行業的市場機會時,認為中國的健身市場規模龐大,但發展及服務水平偏低,以往依賴于傳統的線下健身房模式,這跟線上健身房相比,通常導致較高的門檻和較低的參與度。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現實是不是會按計劃展開就說不準了。

其實,始終有一個縈繞在所有人心中的問題并未被解決:在線健身到底是不是偽需求?

在王寧最初的設想中,用戶的健身需求大概可以分成三類:0~70分,70~90分,90+。這里面0~70分的需求是通過Keep的免費服務就能滿足的,70~90分的需求則是Keep潛在的商業化空間,而90分往上的這部分需求則是超出Keep這個線上健身平臺之外的范疇。

上述設想的問題在于,王寧高估了Keep平臺上那些付費視頻課程的價值。

如果說線下健身房還能給用戶提供場地、器材或者姿態動作上的指導,那一般用戶在Keep上花錢買課對比自己在小紅書、抖音、B站這些地方跟著專業博主學有什么區別嗎?更何況這些地方還更容易獲得社交反饋。事實上,Keep是從2018年才開始探索內容付費模式的,如果用戶真的有花錢才能滿足的剛需,那前面這三年Keep都是滿足的70分以下的健身需求嗎?

綜上所述,keep的“懶人健身”可能從根本上就不是一個長期生意。雖然keep一直在尋求一項可持續性的生意,但至少在目前還并未有令投資者信服的“奶牛”。

或許,在keep的發展歷程中上市并不是挑戰,相反上市之后,需要拿出來的硬實力才是難過的關卡。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