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醫療短板凸顯投資機會 需鑒別短期需求與長線價值
過去兩個月,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國民公共衛生帶來了重大傷害,與此同時,中國過去接近20年積累的科技發展成果,特別是醫療健康科技的研發成果,被帶到了一個最嚴格的試驗場,在最嚴苛的環境中接受考驗和挑戰。
考驗的結果是,相比17年前的SARS,中國公共醫療體系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醫療科研能力和臨床防治能力大大提升。但是,疫情的突然來襲也暴露出我國醫療服務在供給側上產品服務種類不齊、產量不足等短板。
對資本而言,一場危機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布局契機。疫情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恰是給投資界發出明確的信號,為投資機構積極布局提供新的思考空間和發展機遇。
疫情現國內醫療短板
參與中國醫療健康初創投資多年,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目睹了這些年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也看到了這些年培育成長的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在尋找病毒源頭、病毒檢測和診斷、疫苗和新藥研發、供應醫療輔助器材和技術等不同環節提供了抗疫支持。
回憶起2003年的SARS,梁颕宇認為,相比過去,國內醫療科技和研發能力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當年非典疫情爆發時,還要靠外國協助分離病毒株,但此次疫情全靠我們自己,可以肯定地說,打完這場戰役,中國醫療技術肯定能再上一個臺階。”
雖說經過兩個月的時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也給國外疫情防控提供了很不錯的樣本,但整個疫情防治過程也凸顯了國內醫療服務體系的一些不足。在融昱資本執行合伙人劉曉看來,短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共衛生體系的應急速度和效率要提升。二是醫療服務的供給相對短缺、不平衡。
“從醫療服務的供給來看,國內醫療技術人員的每萬人擁有數量相比美國、歐洲國家少;此外,醫療服務資源不均衡,導致大量疑似患者不管輕重都涌向了大醫院,說明我國的分級診療體系還不完善,人們對基層醫療不夠信任。”劉曉說。
基石資本方面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本次疫情體現了國內醫療服務三個方面的短板:第一,三甲醫院資源比較短缺,武漢的三甲醫院數量已經在全國排名靠前了,對疫情尚且如此應接不暇,其他城市的醫療資源更加脆弱,疫情當下就更難應對了。第二,高端醫療器械短缺,ECMO(人工心肺機)等相關的高端醫療設備在此次疫情中嚴重短缺,只能通過國外進口補充。這說明高端醫療器械存在較為嚴重的外部依賴,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目前無法獨立供應。第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短缺,但在此次疫情中,社會醫療資源起到了有益補充,因此,未來社會資源進入醫療系統是必然趨勢,社區診所、第三方檢測機構等業態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期。
疫情下的投資圖譜
事實上,醫療資源長期以來的供需失衡,是我國醫療行業的長期矛盾。從2015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醫改政策,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創新,提高醫療系統效率。
這一發展脈絡之下,還展示了一張清晰的投資圖譜。“未來的投資主線,一是產業整合,提高集中度;二是投資創新產品,比如創新藥、創新器械;三是能夠提高整個醫療系統效率的新技術,比如互聯網醫療、醫療與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結合。”劉曉認為,這些領域目前還未能滿足人們的醫療需求,還有很大的空間。
可以看到,此次疫情中,中國醫療體系不同環節進行了一次攜手作戰,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攜手作戰產生的不僅僅是臨床經驗,還有海量的大數據,再配合AI(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應用,醫療體系可以進一步自我優化。“中國有望以第一手數據開拓一個不只限于醫藥研制、病毒譯碼,還包括民間與各機構的后勤協作模式,進而結合成為一個全新的‘衛生防疫產業’,實現中國醫療體系現代化、與科技結合提升醫療水平的夢想。”梁颕宇表示。
從基石資本的角度來看,此次疫情帶來了幾點投資思考:第一,國內高端醫療器械進口比例仍然非常高,國內優質醫療器械公司未來20年將會受益于市場需求增長與進口替代,未來前景確定性非常強;第二,此次社會資源、資本在醫療系統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基本與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步調一致,社會資本辦醫旨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促進基層和民營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立足于專業化分工的??泼駹I醫療服務機構也將獲得充分的成長空間。
除了在線醫療、檢測診斷、醫療器械設備、基層醫療服務在本次疫情中彰顯其重要性之外,作為治病救人最關鍵的環節,新藥研發也是投資人重點關注的行業。“長期來看,資本會進一步流向生物醫療行業,支持利用創新技術獲得新藥、疫苗和其他診療方法。”在夏鼎投資董事長葉鋒看來,治病要靠藥,我國的西藥研發實力需要加強,這也是資本可以發力的方向。
需鑒別短期需求與長線價值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疫情使得風險投資對醫療行業的重要性以及未來投資價值更加認可,也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涌進醫療健康業。但隨之而來的是兩個問題:一些細分領域的估值是否會進一步水漲船高?如何鑒別短期突然的需求與長線價值?
劉曉認為,有些細分領域短期估值可能會有所增加,但長期來看還要分析這些項目是否有效解決了核心需求。“如果是短期內的蹭熱點,未來是否可以持續就是很大的問題。”劉曉對記者表示,醫療項目周期一般較長,對于醫療項目投資還是需要找到有核心技術,能解決核心需求的項目。比如影像AI,如何提高準確率,如何解決付費問題,如何構建符合現有醫療體系的商業模式等,這都是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基石資本方面表示,互聯網醫療延續一直以來的發展態勢,在此次疫情中需求暴增,異軍突起,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估值也會水漲船高。此外,受疫情影響,相關防疫、治療等藥物也會是未來資本關注的亮點。
在基石資本看來,成功投資的關鍵是對估值體系和成長性的雙重把握。熱點與風口的興起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這種背景下,成長性可以對抗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估值決定了有無超額收益;那些大力投入研發、掌握平臺級核心技術的企業,構筑了深厚的安全邊際,便是投資的確定性來源。
對于在線醫療,雖說疫情倒逼線上需求集中爆發,行業得到規?;w速增長,但同時需要看到的是,互聯網醫療如平安好醫生等,付費用戶轉化率仍較低,尚未擺脫燒錢模式,如何破局仍是整個行業集體面臨的問題。
受訪人士均認為,醫療行業仍將是資本長線布局的重點。創新藥、基因檢測、腫瘤治療、免疫治療等與技術進步相關的行業,都將是資本長期關心的領域。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