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正文

天天最資訊丨曾參烹彘是什么意思?曾參烹彘的拼音怎么讀?

2022-11-01 08:59:56來源:環球傳媒網  

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曾參烹彘(曾參烹彘的拼音)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曾參烹彘(曾參烹彘的拼音)的相關內容。

曾參烹彘(曾參烹彘的拼音)

牛人曾參:哥殺的是豬,要的是誠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鄰居眼里,曾參是個書生氣很重的人,他時常有一些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的無厘頭行動,而且有些舉動,太出乎常人的意料了,甚至于會讓人覺得他的神經是否有點問題,或者做事有些過于呆板。這不,不年不節的一天,鄰居見到曾參又在殺自家正在長,還不該出欄的豬,而且還和妻子發生了爭執,大家不理解他為何要在沒有任何大事的時候殺豬。

要知道在25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豬被稱之為“豕”、“彘”,是六畜之一,用用于祭祀等重大活動,豬牛羊合稱三牲,又稱太牢,是最高級別的祭祀的用品。在那時豬和現在的豪華轎車地位相當,可是件超級寶貝,極為珍貴,吃豬肉是特權階層或者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享有的專利,并且老年人可以吃到豬肉,是社會繁榮與進步的象征,更是和諧社會的體現。古籍中明確記載著: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于游可也。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禮記 王制》)

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至于八月不雨,君不舉。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關梁不租,山澤列而不賦,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 玉藻》)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見梁惠王》)

豬如此的珍貴,因此對豬的食用與宰殺,當時是有很多的規范的,正如今天沒有人會隨便的毀掉自己的豪華寶馬車一樣,古代一般情況下也沒有人會隨便的殺豬。可為什么在不年不節,家里有沒有什么大事發生的時候,曾參要殺豬呢?難道他真的有犯神經病了?還是這老哥要耍酷,要玩一把行為藝術?

古代盡管沒有微博,沒有網絡,沒有伊妹喲,可是并不等于古代沒有信息傳遞系統,好事不出門怪事傳千里,這不就在曾參和夫人辯論的時分,四鄰八舍的人將他家為了個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來看看,今天這個曾參到底發了哪門子神經病,不年不節,家也沒有什么大事發生,偏要殺自家的豬?

“哥殺的是豬,要的是誠信”,面對夫人的質疑,鄉鄰的疑惑,曾參終于開講了,“父母對于孩子,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不然的話,孩子也會成為謊言大王。”

“我今天之所以要殺豬,原因是我家夫人昨天到田間勞作之時,曾經對我家三歲的孩子做出過承諾,只要孩子乖乖的在家玩,不哭不鬧,不惹事生非,明天就給孩子賣豬肉吃。今天是該兌現承諾的時候了,可孩子提出來之后,夫人卻以當時是哄騙孩子為理由,不愿意兌現自己的諾言,還要對孩子進行打罵與再次的欺騙,為了給孩子一個交待,為了讓孩子知道承諾的價值與意義,更為了孩子將來做個誠實的人,我決定親自殺豬,把豬肉給孩子吃,已兌現大人給孩子的承諾。我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家長,都要說話算話,講求信義,不要騙人,都不要言而無信,說話如同放屁。”

“一句話,哥殺的是豬,要的是誠信”,曾參說完,手起刀落,在眾人狐疑的目光中,殺死了自家的豬,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對孩子的承諾,豪華寶馬沒了,可誠信的理念卻牢牢地留給了孩子,留給了歷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