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聚焦基礎教育 綜合治理精準施策助力“控輟保學”

2021-03-11 10:19:42來源:經濟參考報  

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負擔為什么依然重?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教育公共服務如何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擇校”沖動為何仍然存在?教育開端重心下移,“入園難”“入園貴”癥結何在?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一個都不能少” 如何實現?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十三五”以來,教育系統迎難而上、砥礪奮進,奮力開創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在收官交賬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回答了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社會熱切關注的“教育之問”,推動中國教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校外負擔重:堵疏結合重建生態

“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始終把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始終關注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張志勇表示。

據張志勇介紹,1999年,中共中央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經過多年努力,全國教育系統以依法規范辦學行為為抓手,以課程教學改革為著力點,以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為引領,在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校內負擔過重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學校教育、校外教育不同步,校內減負、校外加負,成為教育改革面臨的新挑戰。”張志勇說。

按照中央指示,教育系統以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減輕學生校外學習負擔為重點,打響了一場修復教育生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網絡教育協同育人的攻堅戰。為此,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這是第一個從國家層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重要文件。文件確定了‘依法規范、分類管理、綜合施策、協同治理’的戰略方針。”張志勇表示。

從2018年開始,全國教育系統按照“標本兼治、內外聯動、疏堵結合、重建生態”的政策思路,確定治理校外學習生態、優化課后學習生態、規范網絡學習生態、完善家庭教育生態的全域教育治理策略,全力推進校外負擔治理攻堅戰。

教育部擔當前線總指揮,各部門協同配合,各地協同作戰,打出了教育治理的“組合拳”。國家先后出臺《減負三十條》、《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等。

經過一系列治理,教育生態修復成效顯著。目前,26個省份出臺了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具體實施方案,各地按照校內提質、校外規范的思路,努力實現科學減負。據統計,全國36個大中城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后服務,43.2%的小學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參加了課后服務,參與教師比例分別為58.3%和35.1%。監管部門對學習類APP提出的規范意見優化了學生網絡成長環境,得到社會各方良好反饋。

“大班額”:城鄉統籌固本擴源

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越農村人口,這不僅是中國人口版圖的調整,更是中國城鄉教育結構的拐點。千千萬萬的兒童隨著父母進城務工,城鎮學校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鄉村弱”“城鎮擠”,成為我國教育戰線面臨的又一個重大問題。

如何破解鄉村學校不斷“空心化”、城鎮學校“一位難求”的教育困局?張志勇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國務院做出重大決策,提出“全國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的工作目標。“教育系統奮力作為,按照‘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指示,堅持城鄉統籌、固本擴源的戰略,堅持穩定鄉村教育,千方百計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張志勇說。

包括,通過強化源頭控制,建立招生入學工作預警制度,嚴格實行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免試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確保中小學校起始年級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班額招生,堅決防止產生新的大班額;聚焦重點地區,擴大城鎮中小學學位供給;穩定鄉村教育,中央財政下達資金361億元,實施“全面改薄”、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等項目,將消除大班額作為重點任務,支持中西部地區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增加學位資源供給;加強督導檢查,約談消除大班額任務重、進展慢的地方負責人,對11個大班額超過6%的省份進行工作進度通報。

經過不懈努力,農村學校面貌得到顯著改善,“最好的建筑在學校”得到公認。截至2020年底,全國義務教育大班額比例降至1.16%,在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額(控制在5%以內)目標任務。高中段教育在提高普及水平的同時,改善普通高中辦學保障條件,加快推進消除大班額,2020年大班額比例比2019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

“擇校熱”:依法治教標本兼治

近年來“擇校熱”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熱切期盼,也反映了民辦學校通過各種選拔“掐尖”搶生源等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的教育焦慮。

張志勇認為,解決“擇校熱”問題,必須堅持依法治教、標本兼治。一方面,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按照《民辦促進法》的要求,堅持民辦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堅持公辦民辦學校互不享有招生特權,一律堅持免試就近入學。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通過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整頓招生秩序、扎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公民同招’、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考試掐尖招生、提前招生、違規跨區域招生等頑疾,有效緩解了擇校熱和家長焦慮。”張志勇說。

據監測,2020年民辦學校“擇校熱”大幅降溫,熱點民辦學校報名招錄比大幅下降,上海、西安、杭州等多地民辦學校報名人數比2019年減少一半左右,家長選擇民辦學校時更為理性、慎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11個領域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顯示,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名列第一。中國教科院開展的教育滿意度調查顯示,群眾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名列前茅,對小學滿意度達87.4%,對初中滿意度達80.7%。

“入園難”“入園貴”:正本清源公益普惠

2011年,我國在世界九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率先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追求開始從義務教育轉向學前教育,特別是隨著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城的不斷加速,學齡人口向城鎮轉移造成的教育挑戰首先在學前教育中顯現,一時間,“入園難”“入園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從1985年到2010年,各級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上,對學前教育采取了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辦園為主的方針,政府辦園嚴重不足,民辦幼兒園成為了學前教育的主導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優質普惠公辦學前教育一位難求,而優質民辦學前教育學費高昂,人民群眾意見越來越大。”張志勇說。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的學前教育文件。該意見提出,“學前教育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推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強化了政府責任,撥正了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方向。

由此,以“擴資源、增普惠、建機制、提質量”為重點,一場全力增加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的攻堅戰打響。通過深入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國家層面成立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小組、建立整改臺賬和進展信息監測系統等舉措,有關部門將小區配套園治理工作納入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內容,并約談任務較重、進展緩慢的省份,逐省會商整改措施并聯合住建部印發治理情況通報,推動各地加快整改進度,推動各省(區、市)制定完善小區配套園建設管理辦法,建立改善學前教育的長效機制。

“截至2020年底,各地完成整改2.02萬所小區配套園,完成率達到99.2%,全國共增加普惠性學位416萬個。治理工作解決了多年難以解決的配套園流失問題和新建居住區幼兒園配套難問題,一大批幼兒園降低了收費、提高了質量,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愿望,增強了人民群眾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張志勇表示。

到2020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5.2%,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4.7%,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0.6%,分別比2019年提高1.8、8.7和6.8個百分點,超額完成中央提出的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標。

“控輟保學”:綜合治理精準施策

“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務必把義務教育搞好,確保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中央領導的話語擲地有聲。

張志勇表示,2016年11月,聚焦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務,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教育脫貧攻堅 “十三五”規劃》。由此,教育系統盡銳出戰,教育部黨組成員對口聯系52個未摘帽縣,發起“不讓一個兒童失學、輟學,讓教育的幸福之光照亮每個家庭”的“控輟保學”攻堅戰。國家先后建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和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比對機制,指導各地逐一核查,做好勸返復學工作,實施精準控輟;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環節,著力解決因學習困難、外出打工、早婚早育、入寺信教而輟學等問題,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機制,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推動各地綜合運用感情、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方式進行勸返,指導各地認真做好返校學生安置工作,建立師生結對幫扶制度,加強心理輔導和真情關愛,確保勸得回、留得住;指導各地“一縣一案”制訂“控輟保學”工作方案,2075個縣制訂了“控輟保學”工作方案,27個省出臺了“控輟保學”實施辦法。

為鞏固成果,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工作 健全義務教育有保障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健全聯控聯保機制、定期專項行動機制、應助盡助救助機制、依法控輟治理機制、辦學條件保障機制等長效機制。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60萬人降至6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全部動態清零,2020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完成了“義務教育有保障”這項重大政治任務。長期存在的輟學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在新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基礎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事關家庭幸福和諧、事關學生健康成長。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張志勇表示,三年多來,全國教育系統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先后打贏了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大班額”“擇校熱”“入園難”和“控輟保學”五場攻堅戰,向中央領導提出的“教育之問”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滿意的答卷。(張利民 李金紅)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