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弄虛作假”現象頻現 常州四家保險企業被罰

2022-05-20 08:38:15來源:江蘇經濟報   

5月6號,銀保監會常州監管分局公布最新一批罰單,其中,4家保險公司涉及多項違法違規,“欺騙投保人”“虛制財務資料”“虛列費用”等違規現象再次出現。

常州4家保險企業被罰

4家企業分別是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中心支公司、上海中安融合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中心支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金壇支公司,均為各家保險企業分公司及支公司。

我們逐一來看,第一家是中國人壽金壇支公司,因編制虛假財務業務資料,被罰款人民幣21萬元。

另外,馬偉紅對編制虛假財務業務資料負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七十一條,被處以警告,并處罰款人民幣2萬元。

第二家是長城人壽常州中支,該公司因為虛列費用,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被罰款人民幣17萬元。

李鵬對長城人壽常州公司虛列費用、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負責,被處以警告,并處罰款人民幣2萬元。

第三家為中安融合常州分公司,公司因欺騙投保人、委托未通過本機構進行執業登記的個人從事保險經紀業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六十五條、《保險經紀人監管規定》第八十八條,被處以警告,并處罰款人民幣5.5萬元。

另外,戴劍萍對上述欺騙投保人,委托未通過本機構進行執業登記的個人從事保險經紀業務負責,被監管部門處以警告,并處罰款人民幣1.2萬元。

最后一家為平安財險常州中支,該公司因為拒絕承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被罰款人民幣15萬元。

“弄虛作假”現象頻現

通過梳理上述保險企業的違規案由發現,除“拒絕承保機動車交強險”以外,“欺騙投保人”“虛制財務資料”“虛列費用”等違法違規原因仍然出現。

保險行業亂象成為監管部門重點監管和打擊的對象之一,個別保險公司“弄虛作假”現象頻現,銀保監也在不斷加大對行業亂象的整肅。

2021年7月,銀保監會人身險部指出,各人身保險機構要加強內控過程管理,進一步梳理、明確各業務條線、崗位的流程和職責,增強制度執行力;加大內控合規指標考核力度,構建強有力的追責機制,打造“不敢違規、不能違規、不想違規”的合規風氣。

普華永道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保險行業處罰分析情況顯示,相較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保險業罰款金額和罰單數量均出現增長。

按照罰款總額排序,“編制虛假報告、報表、文件、資料”“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虛列費用”等五條原因為人身險公司前五大違法違規事由。其中“編制虛假報告、報表、文件、資料”成為人身險前五大處罰事由中罰款總額最高的處罰類型。

“弄虛作假”成為重點整治領域。其中,“編制、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涉及罰金2189萬元,罰單數量121張;因“虛構中介業務套取費用”“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虛列費用”而遭處罰金額累計為1983萬元,共涉及109張罰單。

數據顯示,“虛列費用”“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虛構中介”“未嚴格執行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為財產險公司前五大處罰事由。其中“虛列費用”成為財產險前五大處罰事由中罰款總額最高的處罰類型,其總計金額1714萬元。

按照罰單數量排序,“虛列費用”同樣位居首位,罰單數量97張,前五大處罰事由與按罰款總額排序的前五大事由一致。此外,前五大受罰事由中,“未嚴格執行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成為財產險處罰事由中罰單均價最高的處罰類型,平均罰額達46萬元/張。

隨著保險行業“雙罰制”成為常態,違規行為追責到人,整頓行業不正之風,金融監管掄起大棒,從業者更應當警醒。

從重點監管領域來看,費用真實性、消費者權益保護是監管關注的重中之重,保險機構在注重公司內控合規、財務核算管理的同時,還應及時按照銀保監會發布的消保相關條款,及時建立健全自身的消保監管自評機制,減少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升企業自評及監管機構評級結果。(江 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