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銀行暫停個人商城服務 互聯網電商平臺火力全開

2022-06-16 09:34:44來源:江蘇經濟報  

近日,工商銀行發布兩則公告指出,其電商平臺“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以及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將于6月30日24時停止。業內人士表示,當下銀行對于電商業務的調整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后的理性回歸,后續銀行可通過深化客戶需求、與互聯網電商平臺合作、建設自身數據資產管理體系等方式,進一步推進自身數字化轉型。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銀行暫停個人商城服務背后的原因多樣,可能是個人商城業務經營未達到預期效果,沒有對銀行自身業績增長帶來較多助力,也可能是銀行期望通過業務整合更加聚焦主業。

2012年,建設銀行成立國內首家銀行系電商平臺善融商務,開啟了銀行系電商業務發展先河。之后,包括交通銀行“交博匯”、農業銀行“E商管家”、中國銀行“中銀易商”、工商銀行“融e購”、光大銀行“購精彩”等在內的銀行系電商平臺紛紛上線。電商平臺一度是銀行布局互聯網金融的重要賽道。然而如今,各個平臺發展普遍不如人意。除工行外,民生銀行也于4月15日發布了“關于中國民生銀行民生商城系統下線”的公告,宣布“PC商城”于5月31日正式關閉。

此外,與當前互聯網電商平臺火力全開應對“6.18”大促形成鮮明對比,幾乎未有銀行系電商平臺開展相關促銷業務。“銀行系電商平臺投入很大,但成效不顯,長久下來被砍或者被邊緣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一位銀行人士表示,其本質還是銀行的短板——場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中心主任顧煒宇表示,金融與電商對組織能力和資源的要求很不同,傳統基因的金融尚未能很好地實施“互聯網+”,還在探索和進一步推進“金融科技”,電商作為典型的非金融互聯網經濟模式,銀行既熟悉又陌生。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當下銀行對于電商業務的調整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后的理性回歸,“不做電商不意味著不和電商合作,銀行可以以更開放的心態,將電商服務整合到客戶需求或生活場景中,更充分地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向家瑩)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