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16家理財子公司上半年凈利增長157%

2022-08-31 08:43:53來源:城市金融報  

隨著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陸續披露,理財子公司2022年中期經營數據隨之“浮出水面”。上半年,銀行理財成績如何,銀行理財代銷的表現是否良好?要提升競爭力,銀行理財公司需從哪些方面發力?

隨著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陸續披露,理財子公司2022年中期經營數據隨之“浮出水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中郵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信銀理財、南銀理財等16家理財子公司揭曉上半年業績,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多數理財子公司業績實現正增長,賺錢效應明顯。但也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存續規模出現縮水。

理財子公司業績分化明顯

已披露數據的理財子公司中,有12家實現凈利潤正增長,特別是部分城農商行理財子公司凈利增長幅度較大。例如,2022年上半年,杭銀理財凈利潤同比增長212.66%至7.41億元;渝農商理財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16億元,同比增幅為184.17%;寧銀理財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44億元,同比增幅達157%。

招銀理財則繼續釋放出強勁的賺錢效應,上半年實現凈利20.66億元,同比增長32.69%。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目前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凈利潤整體業績表現良好,大多實現了凈利潤快速增長,凈利潤增長較快主要是因為近一年理財產品規模、資產規模增長較快。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家理財子公司凈利增長的同時,也有理財子公司業績表現不穩定。上半年,平銀理財和興銀理財在產品存續規模保持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卻出現下降。2020年8月開業的平銀理財,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92億元,同比大降逾五成;而興銀理財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5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83億元,減少1.26%。

對于凈利潤下滑原因,某銀行分析人士認為,平安理財凈利潤下滑的原因,可能是理財公司成立時間不長,會有一些初期的財務投資,例如場地、辦公設備、采購等增加營業成本,或是與處置存量老理財產品有關。此外,可能和理財規模、費率調降也有一定關聯。

對于后續理財子公司業績預期,資深金融政策監管專家周毅欽認為,由于現階段理財子公司還將處理存量的老產品和老資產,短期內理財子公司的利潤都會受到一些影響,并且理財子公司成立初期費率價格競爭較為激烈,待幾年后費率價格基本穩定后,整體收入將趨于穩定增長,利潤還會有所釋放。

仍需提高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能力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目前理財子公司已接過母行發行、運營理財產品的“重擔”,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銀行及信銀理財產品規模約1.65萬億元,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規模約1.55萬億元,占比達93.92%。

截至報告期末,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2.88萬億元,其中新產品余額2.7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38%,占理財產品余額的95.14%。對于尚未凈值化的老產品,招銀理財表示,剩余的老產品用于承接經監管同意的個案資產。后續,招銀理財將根據處置方案做好資產的監測,采取多種方式穩妥有序完成個案資產的處理。

另從行業整體來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3.56萬只,存續余額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其中,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均已達到較高水平,報告期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較去年同期增加16.06個百分點。

2022年為“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的第一年,對于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管理的難點,劉銀平表示,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后,產品面臨凈值及收益率波動的情況,但投資者的理財觀念并未同步轉變,如何設計出符合投資者需求的低波動理財產品,如何在產品凈值及收益出現波動時讓投資者“買者自負”、不將責任推給賣方,成為理財公司今后需面臨的問題。

此前,受股市、債市波動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呈現“破凈”局面。近期,“破凈”情況雖有所改善,不過,為引導投資者合理預期、減少客訴,不少理財子公司也相繼下調了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同時,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考量,多家理財子公司也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

談及后續理財子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劉銀平認為,理財公司要打造核心競爭力需要明確公司的戰略目標,比拼差異化優勢,了解目標客戶群,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目前理財子公司產品體系已經比較豐富,后續還需挖掘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投資價值。

此外,對于投資者而言,其更看重產品的收益穩定性,因此理財子公司一方面需要積極尋找優質高收益資產,另一方面應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 (李海顏)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