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骨科脊柱類耗材集采靴子落地 平均降價84%

2022-10-07 14:40:13來源:中國商報網  

近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公布了骨科脊柱類耗材集采擬中選結果。據悉,本次集采平均降價84%。業內認為,此次集采在惠及患者的同時,本土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那么,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還有哪些機會可以突圍?

惠及患者 集采平均降價84%

國家醫保局公開信息顯示,此次集采是繼心臟支架、人工關節后,國家組織開展的第三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此次集采根據頸椎、胸腰椎手術的需要,覆蓋頸椎固定融合術、胸腰椎固定融合術等五種骨科脊柱類耗材,形成14個產品系統類別。首年意向采購量共109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涉及市場規模約3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采共有171家企業參與,152家擬中選,中選率89%;平均降價84%,按約定采購量計算,預計每年可節約費用260億元。“醫保部門作為組織方,以‘打包團購’的方式去除耗材銷售中間環節,使其價格下降,減少患者費用支出,讓更多患者受益。”北京某三甲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飛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國家醫保局公布結果顯示,以占脊柱手術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術為例,其耗材平均每套價格從3.3萬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資品牌每套平均價格從6萬元降至4800元左右;用于治療壓縮性骨折的椎體成形手術耗材,每套平均價格從2.7萬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以往一顆螺釘的價格現在可以買到四顆螺釘、兩個棒和一個融合器。” 參與此次集采的脊柱耗材廠商銷售人員陳勁松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此次集采有些產品的中選價已經觸及脊柱耗材廠商的出廠價。陳勁松提到:“就我所在的企業而言,有些產品的中選價甚至低于出廠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抓住這次機會,獲得采購量。”

國家醫保局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及中選企業做好中選結果落地實施工作,確保全國患者2023年2月用上降價后的中選產品。

優勢明顯 本土企業市場份額有望提升

據悉,本次集采分為A、B、C三個競價單元,主要部件齊全且能供應全國所有地區,醫療機構意向采購量大的企業進入A組競價,主要部件齊全但不能供應全國的企業進入B組競價單元。相關產品系統類別中主要部件具備釘塞棒(板),但缺少部分主要部件的企業進入C組競價單元。分組完成后,各競價單元內企業將分別開展競價,通過價格競爭產生擬中選企業。

王飛表示,從劃分三個競價單元的標準來看,本次集采非常看重廠商的供應能力和臨床使用量,規模、產能足夠大的企業更能滿足大部分醫院的手術需求。“雖然國外廠商的產品在設計上更好一些,但本土品牌的產品在臨床上的使用量也在擴大。”

從結果來看,本土頭部廠商成績亮眼。威高骨科、大博醫療、三友醫療等國產廠商入駐A組,且在報價方面,價格優勢超過外資企業,其中威高骨科10個報量產品系統全部中標。而市場份額占比較高的進口廠商強生、美敦力的報價屬于貼邊中選,在排名上相對靠后。

陳勁松表示,一般來說,本土脊柱耗材廠商的產品出廠價是終端價的25%左右,而國外脊柱耗材廠商的出廠價占終端價的33%左右,這次集采把國外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耗材價格拉到同一水平線上,對于工具成本、生產成本、專利費用等各方面的成本更高的國外廠商來說,壓力非常大。

而本土廠商在此次集采中已經率先占據了渠道優勢。“高值耗材涉及的手術風險大,醫生了解各類耗材的特性的時間也會比較長,所以醫生不愿意輕易換耗材。這意味著這些中選的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率先占據了渠道,降低了渠道成本,贏得了醫生信任,為以后更多的新產品進入醫院打好了基礎。”陳勁松表示。

聚焦差異 中小企業創新突圍

從目前來看,集采常態化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然而,在中選的企業大部分為行業內頭部企業的背景下,其他中小企業還有哪些機遇可以突圍?

陳勁松認為,首先要加強差異化創新,避免同質化競爭。“在這個行業,還有很多細分領域的核心材料依然要靠進口,比如陶瓷球頭、PEEK 棒等,所以本土企業的創新空間依然很大。”他表示,如果有本土企業能研發出可替代材料,不僅能給企業自身建立堅實的壁壘,還能更好地降低其他企業的原料成本,促進行業發展。

投資機構也相當看好創新型企業。有醫療行業投資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高值耗材行業中,對于較成熟的細分領域,投資機構的熱情會有所下降,而創新型的醫療器械公司會非常吸引投資機構青睞,比如骨科手術機器人及3D打印賽道,這兩條賽道上的企業融資相對較為順利。從目前趨勢來看,小而美的創新型企業可能更能適應未來的行業趨勢,還有可能彎道超車。”他表示,集采倒逼很多中小企業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總之,像以前那樣依靠營銷獲取市場,生產同質化產品就能“躺賺”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

此外,中小企業的產品線要更多元化、細分化。“隨著集采常態化,業內都認為依靠單一產品線的企業很難長久發展,企業需要多條產品線才能獲得更多利潤。”陳勁松表示,他所在的企業現在不僅做核心零部件的研發,還承接臨床試驗等外包項目,“企業需要在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也有一些消費醫療領域比如口腔矯正、醫美、家用醫療器械等,其產品利潤很高,有些企業在消費細分市場獲得了更多發展。”上述受訪投資人表示,中小企業要把握行業趨勢,多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