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2021年中國航天發射有何看點?多型火箭共建空間站

2021-03-08 10:34:32來源:中新社  

“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年來,中國在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步入2021年,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今年,長征五號B、長征二號F、長征十一號等新老火箭將聯袂“出戰”,上演一出火箭“總動員”。記者采訪航天領域政協委員,梳理今年中國航天發射的三大看點。

看點一:發射次數有望首破40次

年來,中國航天邁入高密度發射階段,年發射次數穩定在30次以上。其中,2018年、2019年分別以39次、34次連續2年位居全球各國發射次數榜首;2020年則以39次發射屈居亞軍,僅次于美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李洪指出,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射有望首次突破40次,再創新高。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執行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等宇航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以下簡稱一院)運載火箭專家姜杰表示,在2021年發射任務中,一院研制的火箭預計將發射30余次,約占全年發射次數75%。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執行10余次發射任務,占全年發射次數四分之一,該系列火箭依然是2021年高密度發射的主力。

據介紹,長三甲系列火箭這10余次任務中涵蓋了通訊、遙感等多種類型的衛星發射。“自2018年起,長三甲系列火箭年發射次數均超過10次,今年任務比較集中,下半年預計均半月一次發射。”姜杰說。

看點二:多型火箭共建空間站

今年40余次發射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多型長征系列火箭聯手共同開啟的空間站建設任務,這在中國航天歷史上還是首次出現多型長征火箭執行同一任務的情況。

具體來說,即長征五號B火箭將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長征七號火箭將發射天舟貨運飛船,長征二號F火箭將通過發射神舟載人飛船送航天員入空間站。按照中國空間站建設規劃,3型火箭將在今明兩年完成11次任務,先后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中國還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2021年至2023年,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完成7次發射任務。姜杰透露,為保證航天員的安全,長征二號F火箭將執行應急值班,可在第一時間執行空間站應急救援任務。研制人員對該型火箭的逃逸系統進行了適應改進,火箭飛行可靠也由原來的0.97提升至0.98。

看點三:新老火箭聯袂“出戰”

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十三五”期間,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八號等多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并相繼承擔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年新老火箭依然頗具看點。有“金牌火箭”美譽的長征二號丙火箭新構型運載能力將實現翻倍。李洪表示,搭配遠征一號S上面級,長征二號丙火箭的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從1.2噸提升至2噸左右。

長征十一號火箭將再次出征,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李洪透露,今年長征十一號火箭計劃執行4-5次發射任務,包括1次陸上發射,3-4次海上發射。此外,長征十一號甲火箭將投入研制,計劃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完成研制工作,并投放市場。

除長征系列火箭以外,一院研制的商業火箭也傳來好消息。面向微小衛星發射需要而研制的商用固體運載火箭“捷龍一號”遙二火箭已準備就緒,預計今年7月份執行商業發射任務。“捷龍系列中箭體直徑最大、運載能力最強大的‘捷龍三號’于2020年12月完成立項,預計2022年上半年采用海上熱發射方式執行首次發射試驗任務。”李洪說。

面向未來,“十四五”期間中國還將持續推進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突破現有火箭的箭體尺寸以及發動機推力,從而支撐后續更遠距離的深空探測。(郭超凱)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