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深圳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揭牌

2022-05-23 16:17:56來源:深圳商報  

今年5月22日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深圳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題活動在大鵬新區舉行。

活動現場,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揭牌。深圳市副市長張華表示,深圳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未來將通過六大優先領域17項行動,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上先行示范,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為全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深圳智慧。

深圳建市以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空間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和人口壓力等問題,深圳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先鋒。

據悉,深圳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齊全,保有豐富且典型的區域生物多樣性。一直以來,深圳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管在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還是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保護方面都開足了馬力。目前,深圳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2086種,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28種。單就鳥類來說,深圳已發現的鳥種占全國已發現的四分之一。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動植物有20多種,一些曾經“消失”的野生動植物如唐魚、豹貓、歐亞水獺等也重新回歸。

活動現場,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揭牌,這是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首個國家野外站,也是深圳首個國家野外站,為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增添了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10月,科技部批準深圳建設“廣東大灣區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記者了解到,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托原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現廣東省深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建設,站內具備開展空氣和廢氣、水和廢水、海水、噪聲、震動、輻射、土壤等14類環境要素252項1629個參數的監測能力。

未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將重點圍繞生物多樣性、碳循環、生態格局與功能、生態脅迫、生態安全評價與預警等領域進行觀測與研究,以滿足國家快速城市化地區生態環境管理和學科發展的需求,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有力的科學基礎與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