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遇見你丨這位“繡郎”有點酷!95后男孩玩轉針線活

2023-08-30 12:22:15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點擊查看視頻

提到“繡花”,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心靈手巧、秀外慧中的“繡娘”形象。剛才的這一段畫面,如果不是看到最后,很難想象如此細致精美的針線活,出自一個年輕男孩之手。這個被網友昵稱為“繡花郎”的95后布依族小伙,名叫王良洪,來自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他現在是一名布依族民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身邊的大多數同學選擇畢業后留在城市發展,已經走出大山的王良洪卻開始了一場義無反顧地“逆行”——回到大山深處,專職做刺繡。

每天晚上9時到11時,小村莊逐漸寧靜,一盞臺燈在夜色中亮起。燈光下,銀針與繡線上下飛舞,在這個叫做王良洪的小伙兒的指尖靈活穿梭。他通過易懂的語言把熟練的針法通過手機網絡直播出去,讓數以萬計的人對布依族的服飾與文化多了一點了解。


(相關資料圖)

這樣努力的夜晚,王良洪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而他成為一名“繡花郎”,至今也有七年多。對于這個95后的布依族男孩來說,刺繡是事業、是熱愛,更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良洪:像我現在繡的這個地方,它就是蝴蝶的一個觸角,用的是滾針針法。

蝴蝶的這個圖案也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布依族把蝴蝶比喻成一個美好事物的象征,覺得蝴蝶是我們的姐妹。自己的姐妹就像花一樣,很漂亮,代表著我們的生活也會像花一樣,特別美好幸福。

記者:像你每天坐在這繡這些,一般有多長時間?

王良洪:常規的話每天我會做大概8個小時。

記者:我看你的這個手指甲都是藍色。

王良洪:對,我覺得為什么大家會喜歡手工藝,其實就是通過一雙手去把作品創造出來,它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手藝人的手,會繡花的人的手是很粗糙的,像我手上有很多被針扎的痕跡。因為我們都是飛針走線的,彈下去然后又出來、彈下去又出來,很容易傷到手。

王良洪的家鄉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作為布依族人,他從小就會蠟染和刺繡。

王良洪:很早以前,布依族刺繡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家常便飯。可能對于我來說就是個家務活,小時候就不太喜歡,小朋友要做家務活肯定是不開心的。

大學期間,外省的朋友請王良洪幫忙畫一張蠟畫,讓他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讓他有了把“家務活”實現經濟價值的想法。在導師的引導鼓勵下,王良洪開始學習專業的民族服飾技藝與設計知識,深入了解布依族服飾中的文化內涵。在不斷嘗試中,王良洪真正愛上了蠟染與刺繡,也明確了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

王良洪:這個過程就是創造一個新生命的過程。就感覺,哇,又創造出了一個生命。然后又看到別人高興、很滿意的那種目光。在掙生活費的過程中還能得到存在感,挺開心的。我從大二到今天,沒有和家里面要過錢。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雙手,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或者是給父母帶來更好的生活。

“刺”破偏見 “繡”出未來

其實在七年前王良洪大學畢業時,父母最希望他做的是當名老師。七年里,王良洪經歷過父母的不支持,也經歷過網友的質疑與嘲笑。而這些,并未改變他想要打破傳統觀念束縛的初心,那份對刺繡、對布依族民族服飾的熱愛,絲毫未減。

王良洪: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父母以為刺繡只是一個愛好,引導一下還是去考個公務員、老師什么的。后面發現我越做越有勁,完全就不去考那些了。身邊的親戚朋友,有些會瞧不起或者是有一些質疑的想法,就是做那個能行嗎?我的父母有一段時間也會覺得在親戚朋友的面前抬不起頭。

王良洪父親 王忠言:人家說,你要做大事,要做轟轟烈烈的事情,是不是,你做刺繡是很小的事情。實際上我內心是不支持他。我們在家做農民能夠把一個大學生養出來,你可想我賺這個錢是很辛苦的。從我內心是這樣子想的,我希望他做轟轟烈烈的事情。

父母的不支持,并沒有動搖王良洪的決心。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布依族服飾,王良洪開始在網上發布短視頻、開設公益教學直播。評論區里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王良洪:就說什么,一個男孩子學這個,甚至一些侮辱、辱罵性的話,或者是被網暴,都是有過的。剛開始的話會很難過,但是后面時間久了,我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正能量的聲音會比較多。

如今,上百萬人看過王良洪的刺繡教學視頻,網友從一開始的質疑、嘲笑,到現在的贊美、鼓勵。王良洪對于熱愛的堅持,也改變了家人的看法,開始幫他一起出謀劃策。

王良洪父親 王忠言:網友給他鼓勵我覺得是很好的。要走出一種別人不好走的路,這條路上,他要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話,要創新。古人的傳統經驗要繼承,但是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兩方面結合。

在王良洪看來,自己現在做的事,比站在講臺上授課更直觀、更有趣。他可以面向更多人,傳授刺繡技藝、傳播布依族文化、傳遞打破偏見的勇氣與力量。

王良洪:有90后甚至00后的男孩子,也會在我的直播間打卡學習,問各種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讓我看到了刺繡,未來不管是誰,即將成為一種常態化。不管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不管你老和少,做這個東西的人他沒有錯,他就是純粹的自己的喜好。而且我覺得,他會在自己的喜好里面找到存在感,還會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覺得也挺好的。

堅持“守藝”中創新 傳承非遺“針”功夫

一針一線中,王良洪希望能打破“男人不繡花”的偏見,在服飾中展現自我;也希望能為家鄉的非遺文化注入年輕力量,讓更多人了解、穿上、愛上自己民族的服飾。在王良洪的帶領下,布依族蠟染、刺繡被二次創作融入了現代設計中,創意十足的圖案、精致的畫工、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刺繡在他們手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貴州省南部的望謨縣,是個有些閉塞卻保存著完好布依族特色的地方。六年前,王良洪和好友在這里成立了工作室,成為一名“全職繡郎”。

王良洪:這個就是我們最早的工作室。這個阿姨負責裁剪,因為是做民族服裝的,阿姨裁好這個衣服,就會交給我們旁邊踩縫紉機的繡娘她們來做。我們的生產線相對來說是比較完善的。

對于王良洪來說,工作室要做出好的成績,必須要有好的團隊。不少擁有精湛技藝的繡娘只能在家里做工,王良洪便每周開車到她們家中溝通情況。

王良洪:這一次做的這一批,我覺得繡娘拍照片給我,效果不是很滿意。就我自己可能設計得不太好看。到時候看,如果效果不怎么好的話,我們就把服裝作一個特價處理。

和繡娘們的磨合并不容易。一開始,王良洪想在刺繡上做些創新,繡娘們卻不能接受,爭執中甚至“氣跑”過繡娘。他不斷和繡娘們溝通,讓她們看到創新出的服飾被很多人喜歡,用自己的真誠和努力,漸漸打動了她們。

工作室成員 羅英原:說句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沒有跟他做的時候,也一直在做服裝,但是我們畢竟做得是比較普通的那種。來跟他做以后,我們看到了很多高端的東西,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了很多。

在王良洪看來,布依族服飾需要保留傳統特點,也要結合時代進行創新,才能被更多人喜歡、穿到生活中。為此,王良洪不斷嘗試,選擇更透氣、更舒適的面料,使用傳統服飾常見的藍黑色以外的顏色,整體設計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王良洪:我們前幾年不是比較流行莫蘭迪色系嗎?像豆綠這種顏色,大部分人沒有想過拿來做衣服。這個黃色底的刺繡,也不是很黃,它就是鵝黃,就是咱們的中國色,其實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把不同民族的,或者是以前的和現在的文化相結合起來,我覺得也挺有感覺的。這樣的一件衣服,它不再像以前那么黑壓壓的一片。這樣穿起來,給別人的感覺就是這才是中國的一個審美,低調、含蓄,然后顏色搭配起來統一而和諧。

用心做出的刺繡服飾,最有說服力。一傳十、十傳百,這個用心的“繡花郎”收獲了越來越多當地繡娘的認可,也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更多新生力量加入王良洪的團隊中,一邊學習蠟染、刺繡技藝,一邊不斷探索創新,大家聚在一起,傳承、傳播著布依族文化。

工作室成員 鄒莎:很酷的。我覺得王老師設計的那些新款,在布依族文化基礎上再去做創新,就像他說的,符合我們年輕人的審美。很驚訝,我覺得我們的同齡人,會有一個人為自己家鄉、自己的文化去鉆研,我就覺得很厲害。

王良洪:他們說我的生活和工作上完全是兩個態度。我生活上是很友好的,然后在技藝這塊我是很嚴謹的。我覺得手藝最不能出現的就是三心二意和馬虎。所以我也會給她們兩種方式,溫柔的同時給她們一些壓力,要緊張起來。

如今,這個95后布依族小伙,即將擁有他人生中的第四家工作室。如何讓傳統與時尚融合得更好?如何讓民族手工服飾更精致?如何讓千年積淀與年輕個性理念碰撞出更多火花?在王良洪的這幾方小天地里,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

王良洪:我覺得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100種方式,它和咱們布依族的藍色是一樣的,染出來的藍色有成千上萬種。我覺得人生也應該是有各種的活法。

應該要讓我們國家的年輕人都看到貴州的大山深處,有布依族,還有布依族刺繡,甚至還有布依族的年輕人們在一起共同的努力,看到我們。然后看到我們把自己的農村、自己的家鄉,變得越來越美。

用努力寫下古老工藝的時代注腳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100種方式。而王良洪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許多不同的人串聯在了一起。他連著村里的手工藝者和網絡另一端的世界;他連著古老的傳統工藝和新時代的現代審美;他連著老一輩人對穩定的追求和新一代青年敢拼敢闖的精神。

正是這種對家鄉傳統技藝的熱愛,不僅讓“繡郎小王”打拼出自己事業的一方天地,更讓這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好的傳承。今天的遇見你,我們欣喜地看到“非遺正青春”,年輕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為這千年雕琢而來的古老工藝,通過自己的匠心打磨,賦予它新的時代注腳。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