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吉利”打出“組合拳” 急于轉型為哪般
與百度攜手,與騰訊合作,與富士康合資,收購力帆、國金……一系列“官宣”在汽車行業密集刷屏。“不是新勢力勝似新勢力”,互聯網上的這句話,說的就是近來的吉利控股。分析吉利的這一系列動作,都離不開“科技”兩個字。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直言:“全球發展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創新速度、變革力度。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創新機遇,吉利主動迎接變革,以創新引領發展,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新優勢,與全球伙伴聯合,通過協同和分享占領技術制高點,推動出行領域變革,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其所言,似乎是為此作出了恰當的注解。不過,行業也有擔心,一路買買買、一路擴張的吉利,會否患上大企業病?
?“科技吉利”打出“組合拳”
“吉利品牌正式全面邁進‘科技吉利4.0’時代。”早在去年6月,吉利控股首席執行官、總裁安聰慧就這樣公開宣布。的確,如今的吉利汽車,已經將自己定位于數字化、科技型企業,其一系列新動作無不打上“科技”烙印。圍繞于此,今年以來,吉利已經踢出了“頭三腳”,打出了“組合拳”。
新年伊始,吉利的第一“腳”,是三大合作項目。1月11日,吉利控股宣布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雙方將基于吉利最新研發的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在智能汽車制造相關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車;隨后與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簽署的戰略合作中,雖然沒有整車業務,但同樣是圍繞科技感滿滿的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底座、數字化新業務及低碳發展等領域展開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吉利與富士康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同樣吸睛,雙方決定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
吉利的第二“腳”,是“接盤”。近來,吉利一口氣接下了破產的力帆、徘徊在低谷的國金和唐駿汽車。吉利科技接下力帆后,將力帆股份更名為力帆科技,從名稱上定義了其發展路徑。目前已經形成的共識,就是“加強研發,推進力帆的科技轉型”。而國金同樣收在吉利科技名下,并將以原國金汽車生產廠地、設備、資質為基礎,落地年產15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唐駿則是吉利加速布局高端智能輕卡,從而完善商用車科技體系的重要一步。
吉利的第三“腳”,是發布新的品牌標識,追求內外一致。1月20日,吉利發布新的企業品牌標識,由藍色變為灰色,新標識更加簡潔并具有現代感。吉利方面表示,這種變化將帶來更富科技感的視覺語言。
“科技創新是引領車企發展的第一動力。吉利近來以更快的節奏、更大的力度通過合作、收購、官宣等形式,大力實施‘科技吉利’的布局,意在以此形成助推企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轉型已經成為近年來車企發力的共同目標,而吉利明確提出“科技吉利”,說明吉利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劃和路徑,且沿著這一方向不斷加速,從而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急于轉型為哪般
“轉型不努力,企業徒傷悲”,對于汽車企業來說,轉型,尤其是科技轉型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階段。
“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發展趨勢,在某種意義上使如今的汽車比傳統汽車有了質的變化,再也不是車輪加底盤、發動機就能解決,反而更多需要當今處于科技前沿的智能化等高新技術,在這樣的汽車產業變革背景下,不重視科技就意味著會被市場淘汰。”招商證券分析師馬宏圖表示,這也正是吉利急于轉型的內在原因。
“智能汽車時代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技術與體系力的競爭。”李書福兩年前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吉利將向全球科技創新型企業轉型。也正因如此,“科技吉利”的全新目標浮出水面。
提出“科技吉利”以來,吉利的科技創新漸行漸快,成果也在逐漸顯現。長期關注吉利的馬宏圖以吉利在動力系統領域的科技創新為例解釋說,首先,吉利以科技創新的DNA,打造系列動力產品。吉利針對旗下新一代動力總成“吉利智擎”進行了全面升級,使其涵蓋了智擎T動、智擎混動、智擎電動、智擎醇動、智擎氫動等傳統能源、新能源及節能動力的系列技術,形成了動力總成系統,以及家族化的標志。其次,吉利的確在技術研發上下了功夫,無論是傳統內燃機的挖掘,還是純電及混動,如今吉利在整個動力總成上的科技布局可以用“大而全”來形容,這也意味著即便面臨重重技術挑戰,吉利也能夠有的放矢去應對,而不至于措手不及。
“‘科技吉利’是以科技、智能、互聯對汽車定義的重新解構。”時蔚然認為,這可以從吉利不遺余力抓科技創新中看出端倪。一是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將從“硬件定義汽車”邁向“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汽車是繼智能手機之后又一個技術快速迭代的重要領域。同時,新能源的加入,使汽車成為融合眾多高新技術的重要科技創新領域,“無科技不汽車”并不夸張。二是吉利從科技窺見未來,除特斯拉外,吉利是第二家造車又“造星”的車企,技術體系覆蓋從研發、制造到應用全產業鏈。三是從近來的芯片危機中可見,智能汽車正在容納更多的通信、導航、芯片、硬件和軟件,在這些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中,不奔跑追趕,就會落伍被甩掉。四是“科技吉利”內涵豐富,從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到共享出行、飛行汽車、車聯網、鋰電池梯次利用、充換電基礎設施、碳循環制甲醇等創新商業模式及前沿技術方面均有所布局。由此,吉利正在構建一個從研發到應用多層次的立體版的“科技吉利”。
“以往的汽車企業,專心造好車就是‘優等生’,但是,進入智能汽車時代,沒有科技創新作為依托,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支撐,很難造出好車。”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劉瑞看來,打造“科技吉利”使吉利正在進入一個意識超前、技術超前、創新超前、產品超前、
?謹防患上大企業病
在給予“科技吉利”大步走充分肯定的同時,行業也提出了擔憂:步子邁得太快、太大,謹防患上大企業病。
攤子太大、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在管理學上被稱為“大企業病”。眼下,隨著“科技吉利”的推進,吉利控股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集汽車整車、動力總成和關鍵零部件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并涵蓋出行服務、數字科技、金融服務、教育等業務的全球創新型科技企業集團。旗下布局有新能源科技、共享出行、車聯網、智能駕駛、車載芯片、低軌衛星、激光通訊等前沿技術領域。門類之多,規模之大,不禁令人擔憂,吉利會患上大企業病嗎?
“應該不會。”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曹鶴表示,“‘科技吉利4.0’的內涵已經超出了一般同行的想象,展現了明確的發展目標,而且吉利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從技術層面看應該不會出現大企業病。”,另外,他指出,從吉利的“奮斗者文化”等企業文化層面看,“科技吉利”能更好地成為企業發展的凝聚力,成為員工奮斗的統一目標。當然,吉利也需要群策群力、更加專注,相信吉利有能力繞過大企業病的陷阱,達成“科技吉利”的目標。
對此,業內人士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幾乎每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都會患上大企業病。”時蔚然談到,隨著“科技吉利”的發展,通過一系列兼并和收購,吉利的版圖越來越大,多類型業務、多模式合作,以及將業務延伸至飛行汽車、通信衛星等廣泛的領域,攤子已經鋪得太大。既可以認為是有超前的意識,也可以認為是超出了企業現有的管理能力。以往有不少企業因為追求規模化,不斷延伸業務范圍,跨界經營業務太廣,最終導致首尾難顧,產生了負面影響,既沒做好主業,副業也陷入困境,因此,一家民營車企是否有消化諸多業務的體系實力,是否還有精力做好做精主業,值得認真考慮。
“科技創新必然是超前的,規模大小與是否成功沒多大關系。”馬宏圖表示,并不反對企業圍繞主業,向相關科技領域全面鋪開。但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不能涉獵太多,像某些大型企業一樣患上大企業病,削弱創新能力,組織機構渙散、管理效能低下,無工作效率可言,就得不償失了。
“‘科技吉利’必定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創新體制和機制,以往有很多企業倒在體制機制不暢上,因此,這才是需要高度警惕、并需要首先探索和解決的主要矛盾,也是科技創新發展之本。”劉瑞表示。(趙建國)
頻道精選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現代起亞否認為蘋果造車 蘋果造車會不會趕個晚集?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