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乘用車海外出口逆勢增長 新能源汽車成最佳“敲門磚”
2021全國兩會剛剛落幕,新能源汽車毫不意外地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但是與往年提及新能源汽車就與“補貼”掛鉤相比,今年更多的是對新能源產業長遠規劃的關注,為什么會呈現這樣的變化?
歷經10年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眼下,新能源汽車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期正在到來。補貼退出,產品升級,消費者關注產品本身,消費更加理性,而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也回歸到市場上。
藍海漸紅,外資品牌正厲兵秣馬準備出擊,特斯拉已經大量收割訂單。大眾、福特正在躍躍欲試,中國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在這場全球化的競爭中優勢正在縮水。這個時候,具有前瞻性的車企提前將目光放在地球的另一端。的確,在汽車產業全球化的趨勢中,唯有提前布局,將目光放長遠,才能夠比別人多一線生機。
屢過難關,乘用車海外出口逆勢增長
中國、北美、歐洲是全球新能源產業的三大熱門領地,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本土不斷挖掘增長潛力的同時,更應該及早布局海外市場。
在2021全國兩會上,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逐漸減弱,“走上去”面臨更大競爭壓力,“走出去”黃金窗口期不斷被壓縮。因此她建議:提升新能源汽車整體“走出去”實力。無獨有偶,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也重視出口這個重要的板塊,提出多項助力中國新能源車企進行海外市場開拓的建議,包括考慮市場與企業需求,適時開通新能源汽車運輸專用班列,滿足中國車企“走出去”以及歐洲地區日益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等。
那么中國車企叩響海外市場的大門究竟有多難?
多位汽車企業高管向藍鯨汽車記者表示,進入海外市場的難度不在于產品和技術,主要在于當地的法律和規則,從文化運營、職工的雇傭關系、勞資關系,產品責任方面,都有很大的挑戰。
關關難過關關過,中國車企從十幾年前向中東、南美等市場靠性價比打天下開始,一路在探尋海外出口之路,成果也是顯而易見——據中國汽車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國汽車出口量下降2.9%至99.5萬輛,但其中乘用車出口量達到76萬輛,逆勢同比增長4.8%。
傳統乘用車正在靠品質、品牌打開更多的海外市場,東南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甚至歐洲和北美,而借助新能源普及的趨勢,新能源車企更不能錯過海外市場。
從單一出口到業務布局,中國車企海外戰略迎質變
中國車企制造的新能源汽車早已在海外樹立口碑,早在2013年,比亞迪就將50輛E6出口到英國,再加上比亞迪電動大巴不斷在海外斬獲訂單,這個中國汽車品牌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批粉絲,如今比亞迪唐EV在歐洲的售價比國內售價貴了17萬多元。
出口賺外匯是早年企業海外戰略的核心,而今天,新能源車企則是將全球化視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尤其是專注耕耘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造車新勢力們深知海外市場的重要性,在創業之初就將歐美等發達市場納入目標范疇。
眼下,蔚來正在醞釀下半年將產品出口到歐洲。據媒體報道稱,海外第一家NIO House或將落地丹麥哥本哈根,目標是計劃兩年內在當地銷售7000輛蔚來汽車。
愛馳汽車和小鵬汽車動作似乎更快,前者生產的U5已在2020年5月正式出口歐洲,目前已進入法國科西嘉島、德國、以色列、荷蘭等國家;小鵬首批出口到挪威的G3已經交付,目前第二批車輛正在海運途中,盡管小鵬尚未公布海外出口規劃,但歐洲必然是重要的戰略市場。
而威馬汽車的海外布局更具挑戰性,從2020年年底至今的一系列動作暗示著威馬征服海外市場的雄心——在歐洲,威馬汽車與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涉及整車出口及售后服務、充電基礎設施配套及充電體驗提升、V2G技術應用等領域;在韓國,與MS明信集團合作,為威馬的整車出口和落地生產提前布局。
近日,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接受CNBC的專訪,明確表達希望威馬汽車有一天也能馳騁于美國公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美國也將提速發展電動車。”沈暉認為這是威馬不可錯過的機會。
而從威馬汽車的布局可以看到,中國車企在全球化的腳步上再向前邁了一大步——從將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到在海外深度聯合合作伙伴,在生產、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生態上緊密結合,將產品、技術、品牌以及商業模式全部輸出。
對于威馬汽車在海外的生態鏈布局,沈暉是這樣解釋的:“企業以往說的國際化就是出口,其實這個不一樣的。一個企業研發、制造、銷售服務在一個國家,其實都是相對簡單的,我們講的國際化是說在不同國家研發,在不同國家有產品,在不同國家有服務。”
沈暉還表示:“車企在國際化布局的時候,考慮國外市場的情況、人才的情況、用戶的情況以及調動有限的資源,在不同的市場怎么來運作,是非常需要戰略眼光。“
從奇瑞、吉利,到蔚來、威馬,參與全球化競爭是中國車企共同的目標與夢想,中國車企的海外之路正在被一個個踏實的腳印踏寬。(靳朗)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