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能源企業涌入綠色制氫領域 “雙碳”將加快氫能大規模、清潔化生產

2021-06-11 08:23:37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6月8~10日,第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FCVC 2021)在上海嘉定舉行。大會期間,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副主任、燃料電池復合電源研究所所長張存滿接受了《中國汽車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能源企業涌入綠色制氫領域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戰略目標。“其最大的影響在于制氫,促使制氫路徑加速。基于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的電解制氫戰略受此影響巨大。從去年到今年,很多能源企業,特別是新能源企業,例如光伏企業在進軍氫能領域。他們非常敏感,能源端要發展,繞不開光伏。除了風力發電,光伏是未來增長潛力最大的一個板塊。今年很多進軍氫能領域的新能源企業,主要是聚焦制氫端。只有氫的來源實現清潔化、低成本化,未來燃料電池應用端才能真正發展起來。”張存滿表示。

“碳中和是我們的目標,在這一戰略的促使下,會迅速加快氫能的清潔化、大規模生產。例如,光伏發電并網困難,可以嘗試與氫融合,光伏制氫;海上風電也一樣并網困難,可以考慮打造海上制氫平臺,這些是很多大型企業關注的前沿領域。”他說。

那么,在“雙碳”戰略提出之前,能源企業進軍氫能領域的步伐是否沒那么快?“至少可以說,能源企業進軍氫能的決策得到加速。不能說他們沒關注過、調研過氫能,但要下決心并不容易。例如,我前兩天與隆基總裁會面,他說,原本也調研過,但未下定決心,而‘雙碳’戰略一出,兩三個月內就注冊好了公司,隆基氫能成立。”張存滿表示,“‘雙碳’戰略會推動綠色氫能大規模生產,同時推動氫能整個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快速降本,2030年或大規模商業化

作為氫能的應用領域之一,燃料電池汽車近年來熱度頗高。目前,在中國不少城市,已經開始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示范運行。不過,高昂的成本和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是阻礙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兩大難題。

對于成本問題,張存滿用數字進行了生動詮釋:“燃料電池汽車的進展非常快,從2015年到現在,中國整個燃料電池產業鏈的成本下降了50%以上。原本1千瓦的燃料電池系統價格在2萬元以上,而現在大約4000元,且還遠遠未到大規模產業化階段,而一旦到了那個時候,2000元甚至1000元也指日可待。再有5年,中國可以使其成本降至1000元以下,也就是說,100千瓦的發動機在10萬元以內。之后再過5年左右,也就是2030年或2031年,最多不超過2035年,價格會再下降,最多5、6萬元。這個過程很快。相比之下,電池包價格是7、8萬元,一般不會低于6萬元,屆時兩者可以在成本方面相媲美。”

另外,基礎設施方面,張存滿強調:“再過5年、10年,中國的氫能基礎設施一定不是問題。就像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花了10多年時間,現在人們已經敢開電動汽車出遠門了,這是一個時間問題。樂觀來看,10年后,也就是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將具備大規模商業化的潛能,而‘雙碳’戰略一定會加速其到來,因為它會推動氫能與新能源快速融合,幾乎所有能源企業都在進軍氫能,這樣一來,未來氫能的成本下降空間巨大,降本速度也會非常快。”(張冬梅)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