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對不起了知乎,這次我也想噴噴匿名用戶們。

2023-06-22 06:28:42來源:ZAKER科技  

知乎又被炮轟了。

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寫了篇《 寫給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公開信 》,怒噴知乎上充斥著各種「 匿名 」誹謗,已經讓他忍不了。

什么樣的匿名誹謗呢?

這幾年知乎上不斷有人提一些類似 " 黃淵普會卷錢跑路嗎?" 的問題,還有人在一些問題下,說他架空了投資方,花錢入了紐約大學商學院,這些信息往往都來自匿名用戶,而且信息來源為 " 據說 " 。


【資料圖】

向上滑動

黃淵普帶著自己的建議,試圖跟周源微信溝通,結果周源沒回消息。。。

于是,黃就發了這封公開信,向知乎「 匿名機制 」宣戰。

不僅僅是嘴炮啊,已經開始中門對狙了,黃說隨后要不斷在知乎上發 " 周源是傻 X 么 " 的問題,匿名征集答案,同時持續向全國政協舉報周源( 全國政協委員 )創立的知乎。

目前知乎已經做出回應:知乎有完善的社區治理機制,反對編造不實信息、惡意誹謗他人等行為。歡迎用戶通過「 舉報 」途徑反饋給我們,平臺將第一時間進行核查和處理。

不過事情并沒有隨回應而平息,除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在相關評論區里,也有不少網友真聊起了「 匿名機制 」這事兒。

差評君刷到不少吐槽挺猛的評論,有個網友甚至直接說,像黃淵普說的那樣嚴格規范匿名機制,那知乎就沒人答,沒人編了。

這話一看就是純圖嘴爽,無視了知乎上那些真才實學的回答,挺不合適的,但另一方面,可能不少人都有感覺,知乎上不少能博人關注的問答的確源于「 匿名用戶 」。

《 你經歷過最尷尬的事情是什么?》這個問題下,由于披了馬甲,所以大家都敢把自己最尷尬、最社死的事往外倒。

不僅是普通人,《 當明星是什么感受 》的提問下,除了彭昱暢、王麟現身說法以外,也有好多匿名的明星,他們就像早期微博上的那英一樣,言辭特 real 。

除此之外,還有人直接對人性的陰暗面進行了一個展示。

這些人一旦披上馬甲,那就啥也不管了,哐哐往外倒,有些回答差評君甚至從中感受到了一些宣泄的快感。

別說現實里了,即便是互聯網世界,這些內容也是平日里絕對看不到的分享,某種意義上,「 匿名用戶 」成了互聯網上一道鮮明的 " 風景線 " ,借助這個身份,人們拒絕表演,宣泄秘密。

至于這些回答到底幾分真幾分假?

對不起,沒人在乎,難以核實。

這也導致了雖然「 匿名 」讓知乎收獲了很多精彩誘人的回答,卻也成為了造謠的土壤。

因為只需要一張嘴就隨便開編,說什么都不必負責,說句玩笑話,你甚至不知道這是不是他晚上上廁所順手想到的,博眼球的點子。

如果是編自己囧事也就罷了,對任何人都沒影響,但有些問題是對知名人物的攻擊,有些回答會愚弄大眾,造成巨大社會影響。

1888 萬彩禮,都還記得吧?

上海嚴公子 1888 萬天價彩禮這事,就是一位匿名用戶的杰作,事后經過調查認定為胡編亂造,也因為這個事件,知乎當時都快被噴成篩子了。要差評君來說,「 匿名 」本身就是玩火,早期能幫社區收獲巨大的流量和有趣的內容,可如果管不好,爆雷是遲早的事。

知乎只是等來了這一天。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早幾年匿名社交軟件迎來了一波大爆發,在熟人社交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它們被稱為社交軟件的未來,可是,這幾年這些 " 未來 " 都死差不多了。

國內的 " 無秘 " 停止服務, " 吐司 " 、 " 烏鴉 " 、 " 馬桶 MT " 、 " 坦白說 " 、 " Popi 提問箱 " 等一系列匿名社交 APP 都是同樣的結局,無論它曾經有多輝煌。

國外的也一樣。

2014 年時,幾乎半個硅谷的人都在玩一款名為 Secret 的匿名社交軟件。

盡管這款軟件靠公開硅谷所有秘密而走紅,但實際上, TIME 的記者調查后得出結論,這些秘密總得來說就幾類:

科技公司的秘密

科技公司的丑聞

侮辱少數硅谷知名人士或他們經營的公司的言論

對硅谷所有類別企業的投訴

Secret 軟件本身

...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眼熟啊?

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

下面這兩條信息,請問你認為哪條的傳播度會更高?

1 嚴跟他的女朋友談戀愛多年了,最近準備結婚,他們倆非常恩愛。

2 嚴跟他的女朋友談戀愛多年了,最近準備結婚,但他女朋友提出按照家鄉習俗,需要男方出 1888 萬彩禮。

理論上來說,負面的、獵奇的、八卦的、離奇的事情,遠比正常生活中那些隨處可見的碎片感染力更高。

當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造謠也好,誹謗也好,性騷擾也好,那都是 " 匿名用戶 " 干的,跟互聯網上的你無關,更不會影響到現實。

說話不用承擔責任的爽感下,難免有人會放大內心的惡。

一個經典案例是,一位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學生在匿名軟件 Yik Yak 上發帖稱,自己在校長辦公室安放了第二枚炸彈。。。

當然,警察啥也沒找到,這位學生告訴他們,自己只是為了開玩笑,想博眼球。

一些美國高中生把 YIKYAK 當糞坑,在里面極盡尖酸刻薄和仇恨,指名道姓攻擊某個同學。

既然謠言和誹謗會被匿名無限放大,那么,對這些謠言進行審查過濾能不能行呢?

Secret 一度建立了一個由九十個全職版主組成的團隊,但沒能有效解決上面的問題。

所以,對于這些主打匿名的 app 來說,無論一開始有多輝煌,最后往往不可避免的導向糞坑的結局。

小平臺們尚且把握不住,對于覆蓋幾億用戶的大平臺來說,這個功能更是危險。

當年 QQ 群上線匿名功能之后,你就會發現,只要有了匿名發言的武器,你平時一片祥和的班級群都能整出不少幺蛾子。

前幾年合肥學院一輔導員要求學生參加訓練,結果學生匿名發了個表情包懟了一下,學生的說法是自己就想開個玩笑,但輔導員直接爆炸了,說聯系了騰訊總部,要查出來是誰。

隨后有人把相關截圖發到了網上,引發了輿論風波,好多不明就里的網友帶著學院一起攻擊。

現在廣為流傳的 " 神秘組織 " momo 大軍,同樣可能走向危險。

最開始這就是一批懶得換頭像的人。

但近幾年,互聯網氛圍越來越易怒。

很多人主動加入 mo 家軍,通過把自己隱身到集體里以獲取一種心理保護,而隨著越來越多人主動變成 Momo ,Momo 實質上成為由一群人組成的匿名群體。

誠然,大部分人是為了圖好玩和保護隱私,沒有啥壞心眼。

但對于少部分人來說,換成這個皮膚,就意味著在評論區能隨便說了,一 mo 做事萬 mo 當。

這些事,也讓差評君想起了一個心理實驗,心理學家金巴爾德曾以女大學生為對象做過研究,他讓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

這些女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人胸前掛著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組人則被蒙住頭,別人看不到她們的臉。由工作人員扮成犯錯的人后,心理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發出指示,讓她們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懲罰的方法是電擊。

實驗結果是:蒙著頭的那一組人,電擊犯錯者的時間更長。

誰都說不準,當在互聯網上抹去姓名后,散發的會是善意,還是殘忍。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會互相理解。但現在看來,還有很多互聯網副產品朝著意料之外的路線狂奔。

我相信,未來平臺們的更多努力,可以剔除匿名背后猛烈的惡意。

但當下,人與人之間的溝壑還沒被填平。大多數情況下,真實的身份賦予真實的責任,而虛假的狂歡,誰都把握不住。

圖片、資料來源

微博、知乎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心理百科:生活中的心理學秘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